第351章 筹谋(1 / 5)

又是一天,初春的蛤蟆湾还裹着一层未散的寒气,田埂上的麦苗刚冒出浅绿的芽尖,风一吹,就带着泥土和枯草的混合气息,漫过村里的土坯房。

可这股子冷意,却半点没挡住蛤蟆湾副业榨油坊的热度——不过短短一天工夫,这事儿就像长了翅膀似的,飞遍了湾里的角角落落,连邻公社的人都赶着牛车往这儿跑,就为了来这里榨油,还能得一半的豆渣饼。

蛤蟆湾的副业榨油坊得到上面领导的认可,这事从大队部的书记刘文瑞和村长李志的嘴里说出来后,最先收益的是对面岸的黄皮村王大娘。

头天傍晚她挎着篮子去河边洗衣,远远就看见榨油坊门口围了一圈人,烟囱里飘着淡淡的油香。

凑过去一问,才知道是江奔宇领着古乡村里几个后生搞的副业,得到领导的认可重新开始,更是光明正大地接单做,所以重新开始的头一天榨出来的花生油,油色亮得像琥珀,倒在碗里能闻见一股子醇厚的花生香。

王大娘当即就买了半斤,回家炒了盘青菜,连挑食的小孙子都多扒了两碗饭。

转天一早,她就搬着小板凳坐在晒谷场,逢人就说:“奔宇这孩子有出息!

榨的油比供销社卖的还香,往后附近村人吃油不用再跑镇上了!”

这话像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水里,一下子就漾开了。

晌午的时候,晒谷场就聚满了人,有问榨油坊收不收花生的,有想跟着学手艺的,还有邻村的村长托人来打听,想讨个搞副业的法子。

连古乡村里最不爱管闲事退休的老支书,都拄着拐杖去榨油坊转了一圈,摸着那台擦得锃亮的榨油机,对着江奔宇点头:“小子,干得好!

给咱古乡村长脸了!

更是给我们红旗公社长脸。”

可这热度还没等降温,镇上的表扬就跟着来了。

那天上午,公社的大喇叭响得格外早,播音员带着抑扬顿挫的声调,念着《关于表彰蛤蟆湾副业榨油坊的通报》,说这是“立足本地资源、带动村民增收的好典型”

,号召全县全镇的生产队都来学习。

紧接着,镇上的通讯员就骑着自行车来了,在村头的老榕树上贴了张大红纸写的表扬通告,红纸上的字用毛笔写得遒劲有力,老远就能看见“蛤蟆湾”

三个大字。

这下子,蛤蟆湾彻底成了中县的“副业标杆”

不光周边村子的人来参观,连县城里的干部都坐着吉普车来了,围着榨油坊问东问西,手里的笔记本记个不停。

村里的后生们都觉得脸上有光,见人就说“咱村的榨油坊上公社通报了”

,唯独江奔宇,听到这消息时,脸色却沉了下来。

那会儿江奔宇正在榨油坊里检查机器,手指摩挲着榨油机的铁壳子,还带着刚运转完的余温。

旁边的同村伙伴二照正眉飞色舞地说:“宇哥,咱这下可火了!

刚才镇上干部还问我,下次能不能去别的村教他们榨油呢!”

江奔宇却没接话,只是皱着眉,心里翻来覆去想着“树大招风”

四个字。

他想起去年邻村的豆腐坊,也是因为搞副业搞得红火,被人举报说“投机倒把”

,最后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