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调查风波(1 / 5)

开春,南方的风里还裹着潮湿的黏人劲儿。

三乡镇双河公社下辖的十三个生产队,正被一件事搅得人心惶惶——县里新下的“展集体经济副业”

通知,像打烂了一道无形的枷锁,将解放一部分有新思想的生产大队。

“老话说‘家有油坊不算穷’,这下倒好,连榨两筐花生都要赶三十里路去镇上?”

三合生产队的队长赵大强蹲在晒谷场上,烟锅子在地上戳出个焦黑的坑。

他面前摊着张皱巴巴的通知,墨迹未干的“统一调配、集中加工”

八个字刺得人眼疼,这是新下来的通知,原本他们听说红旗公社那边的蛤蟆湾榨油坊,出油率高有三成五,重点是还给回一半的豆渣饼。

往年间,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小油坊。

农闲时,社员们把攒下的花生、芝麻、油菜籽拎去,石磨盘吱呀转着榨出清亮的油,除了留足队里的公粮用度,剩下的按工分分到各家。

那油香能飘半条村巷,孩子们追着油渣跑,妇女们端着油罐唠家常,是再寻常不过的烟火气。

相对比下,原本他们想着自己原始的方法出油率太低了,都准备拉去蛤蟆湾榨油坊,但是现在最新的通知下来,说是“防止私榨滥卖、扰乱市场”

,必须统一到镇上国营榨油厂加工。

“说是统一,可国营厂的榨油机哪有咱有蛤蟆湾的出油率?要是去镇上国营榨油厂,我宁愿用老办法自己榨油。”

七里生产队的会计王有福翻着账本直叹气,“昨天试送十斤花生去,只榨出三斤油,还要扣了那些豆渣饼当做‘加工管理费’。

咱队里三十户人家,凑这点油够能撑多久不?”

更憋屈的是,镇上那国营榨油厂最近总说“原料紧张”

,排号能排到半个月后。

不少生产队急着用油换化肥,只能咬着牙多跑几趟,把花生、菜籽往厂门口堆。

“这事儿不对头!”

在钢铁厂上班的的周柱有天喝酒时拍着桌子,“我家表舅在县食品站上班,说上边有人盯着集体副业的落实呢!

但是落实不落实的,还远着呢,咱这小油坊一关,那些赚差价的能乐开花!”

话虽糙,却像颗火星子溅进了干草堆。

几个被国营厂折腾得不轻的生产队队长凑到了一起——三合队的赵大强、七里队的王有福、荣劳队的李满仓,还有西河沿的马会计。

他们躲在村头老榕树下的瓜棚里,烟卷抽了一地,最后商定:“不能就这么认了!

得往上反映!”

“反映?找谁?”

王有福搓着沾着泥土的手,“公社革委会?那是管政策执行的。

找县革委会?咱一没门路二没凭据。”

“写举报信!”

李满仓突然说,“匿名信!

咱把实情写清楚,往几个地方都投——镇政府办公室、革委会、公安局,还有新成立的集体经济副业部!”

“集体经济副业部?”

马会计一愣,“上个月刚从农工部拆出来的新部门,听说主任是个叫周永健的年轻人……”

“不管是谁,多投几处总没错!”

赵大强把烟锅往鞋底磕了磕,“咱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