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人数不足,许多常见病都要转诊到几十公里外的县医院。
“健康是基本权利,不能因为地理偏远就被剥夺。”朱远航在调研笔记中写道,“必须加快推动‘远程医疗’平台建设,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最基层。”
回到乡政府后,他立即指示团队起草一份关于“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与医疗服务提升工程”的初步方案,并承诺将尽快提交给相关部门审批。
“我们要把这项工作做成样板。”他对张文斌说,“如果能在皮山县取得突破,就可以推广到整个南疆地区。”
调研工作的最后一站,是一次特殊的座谈会。朱远航特意邀请了十多位来自不同村落的群众代表,包括农民、牧民、个体经营者、返乡青年等。他希望通过面对面交流,更全面地了解基层的真实诉求。
座谈会上,气氛一开始有些拘谨,但随着朱远航亲切的话语和真诚的态度,大家渐渐放松下来,纷纷发言。
“我们最担心的是孩子上学难、看病难。”一位老农率先开口,“还有就是年轻人找不到工作,都往外跑,村里越来越空。”
“我们也想留下来建设家乡,可机会太少。”一名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补充道,“希望能有更多政策扶持,让我们安心扎根。”
朱远航认真倾听,不时记录,并耐心回应每一个问题。他特别提到即将启动的“千名乡村治理骨干培养计划”和“柔性人才引进机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共同推动家乡发展。
“治理现代化,不是少数人的事情。”他说,“它关乎每一个人的未来。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座谈会结束时,已是黄昏。夕阳洒在乡政府门口的小广场上,映照出一片金黄。朱远航站在人群中央,与村民们合影留念。那一刻,他的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这次调研虽然辛苦,但值得。”他对张文斌说,“我们不仅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更重要的是,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夜色渐浓,朱远航回到房间,打开笔记本,写下这样一句话:
“治理的本质,是服务人民;改革的初心,是守护人心。”
月光透过窗户洒落在纸页上,映出一行坚定而清晰的字迹,仿佛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朱远航在皮山县的调研工作虽然紧张,但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离开阿依库勒乡后,他马不停蹄地前往该县另一个重点乡镇??固玛镇,那里是皮山县人口最密集、经济相对活跃的区域,也是民族融合程度较高的地方。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