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命令、抓落实。听了您的课,我才明白,真正的治理是要用心去做的。”
朱远航拍了拍他的肩膀:“只要你们愿意扎根基层,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这片土地就一定会回馈你们。”
这番话,在场的几十名年轻干部无不为之动容。
几天后,朱远航接到中央办公厅的通知,邀请他参加一场关于“新时代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高层座谈会。这次会议将由国务院领导主持,旨在总结各地经验,研究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他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将自己在西北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切带入更高层面的决策视野。
座谈会上,当轮到他发言时,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开门见山地说:“各位领导,我想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接着,他讲述了在塔尔沟村的一次走访经历??那天,他走进一位藏族老人家中,发现老人家里没有自来水,做饭还用的是牛粪炉。
“老人问我,‘你说的融合发展,能不能让我们喝上干净的水?’我当时心里很沉重。我们做了那么多事,为什么最基本的饮水问题还没解决?”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朱远航继续说道:“这个问题背后,反映出的是我们治理方式上的短板。我们习惯于自上而下地推行政策,却忽视了最根本的需求逻辑。治理现代化,不能只是文件上的概念,必须落到每一个具体的生活场景中。”
他顿了顿,语气坚定:“我建议,在民族地区推行‘需求导向型治理模式’,即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构建精准化、本土化的治理体系。同时,要加强基层治理队伍的本土化建设,让更多熟悉当地语言、了解当地文化的干部留下来、干下去。”
这番话引起了与会领导的高度关注。会议结束后,有几位部委负责人专门留下与他交流意见,表示将在后续政策制定中重点考虑这些思路。
几个月后,《关于加强新时代民族地区基层治理能力的意见》正式出台。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强化基层治理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群众全过程参与治理过程。
这份文件发布当天,朱远航正在青藏高原的一个牧区考察。他坐在帐篷里,翻看着手机上的新闻稿,嘴角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这一年冬天,朱远航受邀出任新成立的“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中心”首任主任。这个机构由国务院直属,旨在统筹协调全国各地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研究、实践指导和经验推广。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