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面对这一新的角色,他深感责任重大。但他知道,自己的初心从未改变??那就是让治理真正服务于人民,而不是凌驾于人民之上。
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他便组织专家团队,启动了一项名为“中国乡村治理百村观察”的大型调研工程。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深入一百个不同类型的村庄,系统梳理治理现状、问题与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模式。
他在启动仪式上说:“治理现代化,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不断修正、不断前行。”
活动结束后,有人问他:“您觉得这条路,什么时候才算走到头?”
他望向远方,目光坚定:“只要还有一个人没过上好日子,这条路就没有尽头。”
夜色渐浓,办公室里的灯光依旧明亮。朱远航坐在书桌前,翻开笔记本,写下这样一句话:
“治理是一条看不见终点的路,但我愿一生行走在路上。”
窗外,星光闪烁,仿佛回应着他内心深处的信念。
朱远航在西北民族地区的调研工作刚刚展开,便遭遇了意料之外的挑战。
他此行的任务是探索一条符合国情、顺应民意、融合多元文化的治理新模式。这个试点地区地处高原,气候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加之民族语言、文化习俗差异较大,治理难度远高于内地。
刚抵达首日,朱远航就带着团队深入基层走访。他们走访的第一个村子叫塔尔沟村,是一个藏族聚居村落。村民们对陌生人的到来显得格外谨慎,不少老人甚至避而不见。
“我们习惯了政府派人来开会、发文件,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我们的生活。”一位年轻的村支书低声说,“很多时候,政策传达下去,群众听不懂,也不愿意配合。”
朱远航点点头,心中已有初步判断。他深知,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不是照搬模式,而是尊重差异、因地制宜。
第二天清晨,他召集团队召开内部会议:“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宣传政策,而是建立信任。只有让群众感受到诚意,他们才愿意开口说话。”
会议结束后,他亲自带队,走进村民家中,与他们围坐在火炉旁,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他请当地的翻译协助沟通,认真倾听他们的诉求和建议。
“你们说的那些‘融合发展’,对我们来说就是能喝上干净水、孩子能上好学校、看病不用跑几十公里。”一位年长的村民直白地说。
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