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老面馆坐下,点了一碗青岭特色的辣汤面。老板娘一眼认出是他,激动得手都有些颤抖:“朱书记,您这是要走了?我们这碗面,可是您最爱吃的。”
朱远航笑了笑,接过热腾腾的面碗,轻轻吹了口气:“是啊,以后可能没机会常来了。不过,我心还在青岭。”
老板娘眼圈泛红:“我们知道您为我们操了多少心,吃了多少苦。不管您走到哪儿,青岭人都记得您。”
吃完面,朱远航起身告辞,老板娘执意不肯收钱。他也没多说什么,只是默默留下一张纸币,转身走进夜色之中。
第二天清晨,县委大门口早已聚集了不少人。有机关干部、村两委成员、驻村干部,还有不少普通群众。他们举着横幅,上面写着“朱书记一路顺风”“青岭永远等您回来”等字样。人群中,几位年迈的老党员站在最前面,神情庄重。
朱远航走出办公楼时,人群自发地安静下来。他环视四周,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这些人不是来送别的,而是来送一位真正为他们奋斗过的人。
他走上前,向大家深深鞠了一躬:“谢谢你们,谢谢青岭。我虽然离开了这里,但我永远是青岭人。”
人群中响起掌声,夹杂着几声哽咽。有人喊了一声:“朱书记,保重!”随即,更多人跟着喊了起来,声音此起彼伏,如同潮水般涌动。
车队缓缓启动,朱远航坐在车里,透过车窗望着渐渐远去的县城轮廓,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自己即将踏上一条全新的道路,面对更加复杂和广阔的治理课题。
几天后,他正式到中央党校报到。组织部安排他住在党校宿舍区的一套公寓里,环境清幽,远离喧嚣。他的办公室设在一栋古朴的教学楼内,窗外是一片林荫道,偶尔传来学生们朗读的声音,让他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学术氛围。
刚到任的头几天,他主要熟悉工作流程,参与一些内部会议,并与党校的专家教授进行座谈交流。他的任务很明确:协助制定全国基层治理现代化培训课程体系,并参与相关政策研究与制度设计。
然而,朱远航很快发现,这项工作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理论构建需要深厚的知识积累,而实践经验则必须经过提炼才能上升为政策建议。他开始频繁出差,前往各地调研,了解不同地区的治理现状与困难。
在一次赴西部某省考察时,他发现当地虽然引进了数字化治理系统,但群众参与度极低,许多村民甚至根本不知道这些平台的存在。他意识到,技术本身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真正的治理现代化,必须建立在群众广泛参与的基础之上。
于是,在一次党校内部研讨会上,他提出了一个核心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