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3章 惊人战意(3 / 5)

舆论哗然,社会广泛关注基层治理中的“形式主义”“脱离群众”等问题。

    中办紧急召开专题会议,要求深入剖析事件根源,并提出整改措施。朱远航作为基层治理专家,被指定参与调查并提交报告。

    他在实地走访后发现,该地虽引进了先进治理系统,但缺乏有效的群众参与机制,决策过程封闭,信息不对称,导致矛盾长期积累,最终爆发。他连夜撰写报告,直言不讳地指出:“技术可以提升效率,但不能替代民主。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是让群众拥有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

    这份报告在党内高层引发震动,也成为后续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民主协商机制建设的意见》的重要参考依据。

    事后,有人问他:“朱教授,您不怕得罪人吗?”

    他淡然一笑:“如果连我们都回避问题,那谁来守住治理的底线?”

    时间一晃到了2027年春天,朱远航已在中央党校任职一年有余。这一年里,他主持编写了《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十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巡回讲座三十余场,足迹遍布东中西部多个省市。他的名字逐渐从“青岭经验”代表人物,转变为全国知名的治理学者。

    然而,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最初的起点。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翻阅那些来自青岭的旧照片,回忆那段与群众并肩奋斗的日子。

    有一次,他在党校讲课时提到:“治理现代化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地方的事。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我们这一代人能做的,就是为后来者铺好路、搭好桥。”

    台下掌声雷动,那是对理想者的致敬,也是对实干者的敬意。

    而此时的青岭,早已在他的精神感召下继续前行。新的领导班子延续了他的治理思路,全县上下齐心协力,不断深化“治理共同体”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典范之一。

    风起青岭,潮涌时代。

    而他,已站在时代的潮头,继续书写属于中国基层治理的新篇章。

    朱远航调任中央党校的消息传开后,青岭县的干部群众久久难以平静。有人感慨他终于“飞黄腾达”,也有人惋惜这位实干书记的离去。但在县委大院里,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不舍与敬意。

    临行前夜,朱远航独自一人走在熟悉的街道上,感受着这座小城的烟火气息。街边的小摊贩仍在叫卖,几个孩童在巷口嬉戏打闹,远处传来广场舞的音乐声。这些声音曾陪伴他走过无数个日夜,如今却仿佛变得格外清晰,像是要将这一切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中。

    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