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站在车旁,眼眶微红。他一一与大家握手、拥抱,反复说着同一句话:“我虽然离开了青岭,但我心还在这里。”
车队缓缓驶出县城时,晨雾尚未散尽,远处的山峦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朱远航靠在窗边,看着这片熟悉的土地渐行渐远,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前方等待他的是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但也是一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道路。
抵达北京后,朱远航很快投入到中央党校的工作中。他被安排在一栋古朴的教学楼内办公,窗外是一片宁静的林荫道,偶尔传来学生朗读的声音,让他感到一种久违的学术氛围。
他的任务很明确:协助制定全国基层治理现代化培训课程体系,并参与相关政策研究与制度设计。这不仅是一项理论工作,更是一项实践导向的战略性工程。党校方面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将青岭经验提炼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为全国培养更多懂治理、会治理、善治理的基层干部。
起初,朱远航有些不适应这种“纸上谈兵”的节奏。他在青岭习惯了亲力亲为,喜欢走到一线看实情、听民声。如今坐在办公室里写材料、做PPT,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但他很快调整心态,意识到自己现在肩负的是另一种责任??不仅要总结经验,更要引领方向。
他开始频繁出差,前往各地调研,了解不同地区的治理现状与困难。他发现,尽管许多地方都在尝试引入数字化治理手段,但在制度设计、群众参与、监督机制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一些地方为了追求政绩,盲目上马各类平台系统,却忽略了治理的本质在于服务人、凝聚人、提升人。
于是,他在一次内部研讨会上提出:“技术不是万能的,治理的关键在于人心。我们要做的,不是把群众变成数据终端,而是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这句话引发了广泛共鸣,也促使党校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强调“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
与此同时,朱远航还受邀参与中办、国办联合组织的基层治理改革专项课题组,负责撰写《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白皮书》。这项工作历时半年,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典型案例与研究成果,最终形成了涵盖组织建设、数字赋能、群众自治、监督问责等多个维度的政策建议。
白皮书发布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多位中央领导同志作出批示,要求相关部门认真学习借鉴。而朱远航的名字,也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种高层会议的名单中。
然而,正当他在学术与政策领域逐步站稳脚跟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事件再次将他推向风口浪尖。
2026年底,某地发生一起严重群体性事件,起因是当地在推进“村改居”过程中,未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导致部分村民利益受损,引发激烈冲突。事件曝光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