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不在于技术有多先进,而在于人心是否凝聚。只有让群众成为治理的主人,制度才有生命力。”
这句话引起了广泛关注,也促使党校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强调“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
与此同时,他还受邀参与中办、国办联合组织的基层治理改革专项课题组,负责撰写《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白皮书》。这项工作历时数月,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典型案例与研究成果,最终形成了涵盖组织建设、数字赋能、群众自治、监督问责等多个维度的政策建议。
白皮书发布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多位中央领导同志作出批示,要求相关部门认真学习借鉴。而朱远航的名字,也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种高层会议的名单中。
然而,正当他在学术与政策领域逐步站稳脚跟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事件再次将他推向风口浪尖。
2026年底,某地发生一起严重群体性事件,起因是当地在推进“村改居”过程中,未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导致部分村民利益受损,引发激烈冲突。事件曝光后,舆论哗然,社会广泛关注基层治理中的“形式主义”“脱离群众”等问题。
中办紧急召开专题会议,要求深入剖析事件根源,并提出整改措施。朱远航作为基层治理专家,被指定参与调查并提交报告。
他在实地走访后发现,该地虽引进了先进治理系统,但缺乏有效的群众参与机制,决策过程封闭,信息不对称,导致矛盾长期积累,最终爆发。他连夜撰写报告,直言不讳地指出:“技术可以提升效率,但不能替代民主。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是让群众拥有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
这份报告在党内高层引发震动,也成为后续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民主协商机制建设的意见》的重要参考依据。
事后,有人问他:“朱教授,您不怕得罪人吗?”
他淡然一笑:“如果连我们都回避问题,那谁来守住治理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