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体现了对基层治理的深刻理解。特别是关于民主协商机制的部分,很有现实针对性。”
朱远航看到这条批示时,内心平静如水。他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千千万万生活在中国广袤土地上的普通人。他们的声音需要被听见,他们的权利需要被尊重,他们的幸福需要被守护。
这一年秋天,青岭县传来好消息:全县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乡村治理水平连续两年位列全省前列。
朱远航收到消息后,专门抽出一天时间,驱车前往位于京郊的党校图书馆,翻阅旧档案、整理照片,准备撰写一篇回忆文章。他在文章中写道:
“青岭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我初心所在。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承载着我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今天,当我站在更高平台上思考治理问题时,我始终记得,所有伟大的制度变革,都源于一个个平凡人的坚持与奋斗。”
文章发表后,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共鸣。许多读者留言说:“读完这篇文章,仿佛看到了中国基层治理的希望。”“这样的干部,才是真正的人民公仆。”
然而,朱远航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他知道,治理现代化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前行。
2028年初,他主动请缨,带队前往西北地区开展新一轮治理改革试点。这次的目标,是在民族地区探索一条符合国情、顺应民意、融合多元文化的治理新模式。
临行前夜,他在党校宿舍收拾行李,手机忽然震动了一下。打开一看,是青岭县委书记发来的信息:
“朱书记,您好!今天全县召开年度总结大会,我在讲话中特别提到了您。大家都说,青岭的发展离不开您的奠基。请您放心,我们会继续沿着您指明的方向走下去。”
朱远航望着屏幕,良久未动。窗外的月亮很亮,照在窗台上的一盆绿植上,映出一片温柔的光影。
他轻轻合上行李箱,低声说道:“我会一直走下去,直到治理真正成为每个人的信仰。”
朱远航在中央党校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他不仅参与了多项政策研究,还开始在全国各地巡回授课,推广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理念。他的课程内容扎实、语言生动,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经验,深受学员欢迎。
一次,在南方某省的培训班上,一位年轻的乡镇党委书记听完课后激动地找到他:“朱书记,我以前总觉得治理就是完成上级任务,听了您的课才明白,真正的治理是让群众满意、让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