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4章 还算有良心(4 / 5)

;朱远航笑着拍了拍对方的肩膀:“治理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部门的事,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你们作为一线干部,是最关键的力量。”

    这位书记连连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但内心也更加有方向。

    回到北京后,朱远航继续投入到新一轮的政策调研中。这一次,他被安排参与一项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专题研究。课题组的目标是探索如何打破城乡壁垒,实现资源互通、产业联动、治理协同。

    他在多个省市走访时发现,虽然国家近年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一些地方盲目追求GDP增长,忽视了农村的实际需求;有的地区虽然引进了先进治理系统,却忽略了群众的真实诉求。

    “治理不能只看数据,更要听民声。”他在一次内部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制定政策的人,必须深入一线,了解真实情况,否则就会脱离实际。”

    他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共鸣。课题组随后调整了研究方向,将重点放在“群众满意度”和“治理效能”两个维度上,力求构建一套真正贴近百姓生活的治理体系。

    与此同时,他还受邀参与起草《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这是继白皮书之后又一重要的顶层设计文件。他在其中负责撰写关于“数字赋能与群众参与”的章节,明确提出:“技术是手段,人本是核心。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于让群众成为治理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

    这一观点在高层引起高度重视,并最终被写入正式文件。

    随着影响力的扩大,朱远航的名字也开始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上。有人称他为“新时代治理改革的领军人物”,也有人称他为“青岭经验的传播者”。但他始终保持低调,从不接受采访,也不参与任何商业活动。

    有一次,一家知名杂志想为他做一期封面人物报道,被他婉言谢绝。他对编辑说:“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真正的主角应该是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干部和群众。”

    尽管如此,他的影响力依旧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邀请他前去指导工作,许多高校也将他的治理理念纳入教学内容。

    2027年秋天,他受邀前往一所著名高校讲授“基层治理与群众路线”课程。课堂上,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纷纷举手提问。

    “朱老师,您觉得未来基层治理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一名研究生问道。

    朱远航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我认为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落后,而是信任缺失。治理的核心是人心,只有建立起干群之间的信任,才能真正实现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