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面对面交流,收集第一手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朱远航又一次深刻体会到,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从来都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人的关系、信任与参与。
有一次,在南方某省的一个村庄里,他遇到了一位年近七旬的老支书。老人布满皱纹的手紧紧握着他的手,眼里闪着泪光:“朱书记,您还记得我吗?当年我们在青岭开治理研讨会的时候,我还跟您请教过怎么让年轻人愿意留下来。”
朱远航当然记得。那时候村里刚刚开始推行青年返乡创业计划,这位老支书带着几个大学生回乡办合作社,种有机蔬菜,如今已经成为全省有名的“乡村振兴示范点”。
“我现在年纪大了,可看着孩子们干得风生水起,心里踏实。”老人顿了顿,声音有些哽咽,“有时候我就想啊,治理这事儿,其实就是搭个舞台,让老百姓能唱自己的戏。”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朱远航。他意识到,治理的本质不是控制,而是激发活力;不是替代,而是引导;不是命令,而是共商。
调研归来后,他花了整整两周时间整理材料,最终完成了那篇题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的报告。这份报告被提交到中办后,很快引起了高层重视,并成为后续制定《关于加强基层民主协商机制建设的意见》的重要参考。
意见出台后,各地纷纷响应,开始建立和完善基层民主协商机制。有的地方设立“村民议事会”,有的推行“居民自治公约”,还有的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
朱远航受邀在全国多个省市巡回宣讲这一理念。他的讲座总是座无虚席,不仅有来自基层的干部,还有不少普通群众自发前来听讲。
有一次,在一次讲座结束后,一位年轻的村干部走上前,激动地说:“朱老师,我听完您的课,才知道原来治理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回去之后,我要组织村里开一次全体大会,让大家一起讨论怎么搞乡村旅游。”
朱远航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很好,记住一句话??治理的根在群众,魂在人心。你们才是最了解情况的人,我们只是给你们提供方法和工具。”
2027年夏天,朱远航再次接到中办通知,要他参与起草一份关于全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五年规划纲要。这是继白皮书之后,国家层面又一次系统部署基层治理改革。
这一次,他不再是单纯的参与者,而是核心执笔人之一。他带领团队梳理过去几年的成果与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建议,包括强化党建引领、完善群众参与机制、优化数字治理平台、健全监督问责体系等。
规划纲要草案送审时,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批示道:“思路清晰,措施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