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必须公开预算、执行进度和绩效评估;二是设立“第三方监督机制”,邀请独立机构对重点项目的合规性进行年度审查;三是加强干部培训,确保各级官员在推动科技治理的同时,具备足够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
省委高度重视,最终决定不予追责,反而将朱远航的整改方案作为典型案例上报中央,供全国参考。
然而,风波虽平,朱远航却意识到一个问题??**改革者的孤独,往往不是来自反对者,而是来自沉默的支持者。**
真正理解他的人,未必会站出来为他说话;而那些别有用心之人,却总能利用舆论制造恐慌与对立。他开始思考,如何在推进治理现代化的同时,构建一套更稳固的政治生态,让改革不再只是少数人的孤勇,而是集体共识的结果。
于是,他提出了“治理共同体”理念。
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应当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学术界四方联动的协同机制,既保障决策的专业性,又体现社会的广泛参与。**
为此,他在青岭县率先设立了“治理创新委员会”,成员包括县委书记、人大代表、社区代表、高校专家、企业负责人等,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讨论智慧治理项目的推进方向、技术适配性及伦理边界问题。
他还推动出台《公众参与治理条例》,明确公民有权通过线上平台、线下听证、匿名反馈等多种方式,对本地治理政策提出意见,并要求政府部门必须在规定时限内作出回应。
这项举措很快在全国引发连锁反应。多个城市相继成立类似机构,甚至有地方尝试将AI治理系统的算法模型开放给公众评审,鼓励程序员、数据科学家等专业人士参与优化。
朱远航深知,真正的改革,不只是推新,更是破旧;不只是建制,更是赋权。
而就在他全力推动“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同时,一封来自西北边陲的信件,再次将他的注意力引向了一个更为深远的方向。
信是一位退休老干部写的,内容简短却意味深长:
>“小朱,你在青岭干的事,我在年轻时也曾梦见过。但那时候没人敢做,怕的是失控,怕的是人心散了收不回来。如今你做了,而且做得比我想象得还要好。但我还想问一句:你有没有想过,这套治理体系,能不能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这句话像一颗种子,落在朱远航心中,生根发芽。
是啊,中国的治理经验,是否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一种新的范式?尤其是在AI治理领域,许多国家都在探索,有的陷入监管困境,有的面临伦理争议,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