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4章 愤怒(3 / 5)

; 在座谈会上,一位年长的村民感慨地说:“朱书记,我们这代人吃苦受累不算啥,就是希望下一代能过得好一点。现在你们来了,我们看到了希望。”

    朱武握着老人的手,动情地说:“老人家,您放心,我们一定会把路修好,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离开黄岭村后,朱武又马不停蹄地赶往白水乡,查看当地的水源地改造工程进展情况。一路奔波下来,已是晚上八点多,他才回到县城,简单洗漱后便一头扎进办公室,继续整理当天的调研笔记。

    夜深人静,窗外星光点点,办公室内的灯光依旧明亮。朱武坐在桌前,一边翻阅资料,一边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他的眉头紧锁,显然在思考一个更加长远的战略布局。

    “要想真正改变一个地方的命运,不能只靠短期投入,必须建立起可持续的机制。”他在笔记本上写道,“未来的青阳县,应该是一个集现代农业、生态旅游、数字乡村于一体的新型县域经济样板。”

    写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脑海中浮现出一幅蓝图:一条条宽阔的柏油马路纵横交错,一座座现代化的农业园区拔地而起,一个个村庄焕发出勃勃生机……

    他知道,这条路并不平坦,但只要方向正确,脚步就不会停歇。

    窗外,春风拂面,万物复苏。一个新的时代,正悄然开启。

    朱武站在办公室窗前,手里握着一份刚刚汇总上来的调研报告。报告指出,“精准扶持行动计划”在全县范围内的执行效果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部分经济基础较好的乡镇发展迅猛,而一些偏远山区的项目却进展缓慢,甚至陷入停滞。

    他深知,政策落地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但现实远比理想复杂得多。有些地方并非资源匮乏,而是缺乏系统性的产业规划;有些乡村虽然基础设施薄弱,但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更落后,对新政策充满疑虑。

    “我们不能让任何一个村子掉队。”他在一次县委常委会上坚定地说道。

    会议室内气氛凝重。与会的几位常委纷纷发言,提出各自的看法和建议。有人主张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资金投入,有人则认为应优先支持见效快、回报高的项目,以提振整体士气。

    朱武沉思片刻后说道:“我们的目标不是短期政绩,而是长期可持续发展。如果只顾眼前的‘亮点’,忽略了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地方,我们的改革就失去了意义。”

    最终,他拍板决定成立“专项攻坚组”,由李晓明牵头,抽调一批经验丰富的干部和技术专家,深入问题最突出的几个偏远乡镇,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驻点帮扶。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