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发了段视频:他闭着眼睛,手机放在腿上,手指跟着震动在桌子上画竹圈,嘴角一直翘着。
接下来的一周,社群里像开了锅。大家都在忙着编自己的“曲子”。小宇编了首《竹篮谣》,全是竹篾的震动,中间穿插了一点剪纸的轻震,他说:“这是竹阿婆编完竹篮,贴上赵奶奶剪纸的样子。”林姐编了《莲瓣绣》,绣线的震动为主,结尾加了木雕的重震,“像李师傅把绣好的莲瓣缝在张木匠雕的木框上。”老周的曲子最特别,四种震动混在一起,却不杂乱——竹篾的短震当背景,绣线的长震当主线,木雕的重震定节奏,剪纸的轻震当点缀,他说:“这是四位老匠人一起做手艺的声音。”
陈默还收到了竹阿婆的消息,是温如霜帮忙拍的视频。竹阿婆坐在竹编架前,手里拿着一根刚削好的竹篾,对着镜头比划:“陈默啊,阿婆编竹篮时,竹篾转弯的地方震动会变轻,你要不要加进去?”说着,她把手机放在竹编架上,编了一段竹篮的转角,手机录下的震动传过来,果然是带着弧度的、变柔的震动。陈默立刻把这个新的竹篾震动加进了震动库,小宇看到后,立刻修改了自己的《竹篮谣》,加了几个“转角震动”,还特意发消息给陈默:“现在像真的在编竹篮了!”
演唱会的日子定在周六晚上七点。风痕特意把线上会议室的背景换成了糖龙的图案,糖龙身上的竹编、苏绣、木雕、剪纸纹路都亮着淡淡的光,像披了层星光。陈默提前半小时进去调试,看到大家的头像陆续亮起来——小宇的头像是他编的迷你竹篮,林姐的是绣着莲瓣的手帕,老周的是雕着纹路的小木片,还有几个新加入的听障用户,头像里有剪纸,有泥塑,都是他们自己做的非遗小物件。
七点一到,陈默点开了“主持人”界面,先播放了一段预热的震动——是四种手艺的震动各响一次,像音乐会的开场铃。屏幕上,大家的头像都跳动了一下,有人发了个“挥手”的表情包,有人发了手语“加油”的图片。
第一个上场的是小宇。他的《竹篮谣》一播放,屏幕背景里糖龙身上的竹编纹路就跟着亮了起来,一圈圈的绿色线条随着震动节奏收缩、舒展。小宇在镜头前举着自己编的竹篮,手指跟着震动在竹篮上划圈,嘴里虽然没声音,但脸上的笑意藏不住。陈默能感觉到手机传来的震动,从短促的“起头”,到中间带着转角的“编篮”,再到结尾剪纸的“贴花”,像在眼前展开了一幅小宇跟着竹阿婆学编篮的画面。播放完,群里立刻涌来一串“点赞”的表情包,林姐发了段文字:“我好像摸到小宇编的竹篮了!”
接着是林姐的《莲瓣绣》。绣线的绵长震动刚响起,屏幕上的苏绣莲瓣就一朵接一朵地亮了,粉色的花瓣随着震动轻轻晃动。林姐特意把手机放在绣绷上,镜头对着她的手——她的手指跟着震动在绣绷上绣着,虽然没有真的穿针引线,但指尖起落的节奏,和震动的频率一模一样。陈默的指尖贴着屏幕,能感受到震动里的“柔劲”,像李师傅当初教他时说的:“绣线要像流水,软但有方向。”
老周的曲子是第四个上场的。四种震动刚混在一起时,陈默还有点担心会不会乱,但很快他就放了心——竹篾的短震像背景里的竹风,绣线的长震像李师傅的笑声,木雕的重震像张木匠的刻刀,剪纸的轻震像赵奶奶的剪刀,四种声音(不,是四种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