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听不见舞龙的锣鼓声,妈妈就把他的手放在龙灯的杆子上,龙灯晃动时,杆子传来的震动让他知道“这是热闹”。现在,他们要把非遗手艺的震动,变成属于自己的“热闹”。
风痕的回复来得比想象中快,半小时后,他发来一个测试版的小程序链接,附言:“先试试手感,有问题随时说。”陈默点开链接,屏幕上跳出一个浅青色的编曲界面,上方是四个带着图标的“震动库”:竹篾是一圈圈的绿色线条,绣线是粉色的莲瓣,木雕是棕色的木纹,剪纸是红色的豁口。中间是一条长长的编曲栏,像铺在屏幕上的五线谱。
他先点开竹篾的震动库,指尖刚触碰到图标,手机就传来一阵短促的、带着弹性的震动——和他上次摸竹阿婆编的竹篮时的感觉一模一样!不是那种机械的“嗡嗡”声,是有起伏的、像竹篾在指间“跳”的震动。陈默忍不住笑了,又点了绣线的图标,这次是绵长的震动,从指尖一直传到手腕,像李师傅教他绣莲瓣时,针脚穿过棉布的那种“柔劲”。木雕的震动沉一些,每一下都像刻刀轻轻敲在木头上,有钝感但很扎实;剪纸的震动最轻,细碎的、脆生生的,像赵奶奶剪完纸,把纸屑从红纸上拂掉的感觉。
他试着把竹篾的震动拖进编曲栏,调整了长度——三短一长,像竹阿婆编篮时“压三挑一”的节奏。接着是绣线的长震动,放在竹篾后面,像莲瓣绕着竹篮生长。然后是木雕的重震动,隔一段放一个,当“鼓点”。最后是剪纸的轻震动,撒在结尾,像给曲子缀上的小碎钻。
编完时,窗外的天已经暗了,陈默的指尖有点发麻,却舍不得停下。他点了“播放”键,手机先是短促的竹篾震动,接着是绣线的绵长震动,中间穿插着木雕的沉震,最后是剪纸的脆响——整个震动节奏像一条小蛇,从指尖钻进心里,带着竹溪村的竹香、李师傅绣线的花香、张木匠木头的木香,还有赵奶奶红纸的暖意。
他把这首“曲子”发到社群里,附了句:“第一版,大家试试,提提意见。”没过一分钟,小宇就发来一段手语视频,少年的眼睛亮得像星星,手里拿着一个迷你竹篮,随着手机的震动轻轻摇晃:“陈默哥!竹篾的震动太像编篮了!我刚才跟着震动编了两圈竹篾,居然没编错!”林姐发了张截图,是她在屏幕上画的莲瓣,每个莲瓣旁边都标了震动的长度:“绣线的震动再柔一点就更好啦,像李师傅绣的软布。”老周则发了段文字,很简短:“我摸着手腕上的震动,想起张木匠雕木框的样子了。”
陈默把大家的意见整理好,发给风痕。风痕很快回复:“马上调整!我去张木匠那边录个真实的木雕震动,再去李师傅工作室录绣线的,这样更准。”
第二天下午,风痕带着新的震动样本赶来陈默的工作室。他手里拿着个小录音笔,还有块雕了一半的木坯:“张木匠说,木雕的震动不能太硬,要像‘刻刀跟木头说话’,我录了他雕嵌缝的声音,转化成震动时加了点缓冲。李师傅那边,我录了她绣薄棉布的针脚声,震动调得更柔了。”
陈默接过手机,试了试新的震动——木雕的震动果然不一样了,之前是“敲”,现在是“揉”,像刻刀在木头上轻轻划,带着木头的纹理感;绣线的震动更软,像指尖蹭过刚绣好的莲瓣,连线的纹路都能“摸”到。他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曲子,这次再播放时,小宇在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