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在一起,居然像一家人在院子里做手艺的热闹。屏幕上,糖龙身上的四种纹路同时亮了,竹编绕着苏绣,木雕托着剪纸,像四条小蛇缠在一起,却一点都不挤。
轮到陈默时,他深吸了口气,点开了自己编的曲子——是在最初版本的基础上,加了竹阿婆的“转角震动”、李师傅的“软劲震动”、张木匠的“刻刀震动”,还有赵奶奶的“碎纸震动”。震动响起时,他的手指下意识地跟着在腿上打节拍,像小时候妈妈带他去庙会时,他跟着龙灯杆子的震动晃手。屏幕上,糖龙慢慢转了起来,身上的纹路跟着震动节奏闪烁,竹编的圈、绣线的莲、木雕的纹、剪纸的豁口,像星星一样绕着糖龙转。
演唱会快结束时,陈默点开了早就准备好的“非遗大合唱”——他把每个人曲子里最有特色的段落摘了出来,小宇的竹篾转角、林姐的绣线柔劲、老周的四艺混响,还有其他用户的“小创意”:有人加了泥塑的“软震”,有人加了布艺的“绵震”,都编进了这首大合唱里。
震动响起的瞬间,整个屏幕都亮了。糖龙身上的纹路不仅亮了,还开始“流动”——竹编的圈顺着糖龙的身体绕,绣线的莲沿着龙鳞开,木雕的纹跟着龙爪走,剪纸的豁口贴着龙角闪。群里的消息突然停了,过了几秒,有人发了张照片:是自己的手贴在屏幕上,手机的震动让手微微发抖。接着,更多的照片涌进来:有孩子的小手,有老人的枯手,有年轻人的手,都贴在屏幕上,跟着震动一起“听”歌。
陈默的眼睛有点热,他摸着屏幕上的震动,想起温如霜说的“震动是温度的声音”。是啊,这些震动里,有竹阿婆的竹篾温度,有李师傅的绣线温度,有张木匠的木头温度,有赵奶奶的红纸温度,还有他们听障用户之间,互相传递的温暖。
演唱会结束后,陈默把录制的震动视频发在了社群的置顶栏,配文:“这是我们用手艺‘唱’的歌,希望更多人能听到~”
三天后,陈默收到了一个快递,是李师傅寄来的。拆开包装,里面是块方形的棉布,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绣线绣着密密麻麻的线条——绿色的线是竹篾的震动,粉色的是绣线的,棕色的是木雕的,红色的是剪纸的。每条线的长短、疏密都不一样,像一张画在布上的“乐谱”。
棉布笔画都很用力:“陈默,我把你们的‘歌’绣下来了。绿色的线软一点,像竹阿婆的竹篾;粉色的线长一点,像我绣的莲瓣;棕色的线重一点,像张木匠的刻刀;红色的线碎一点,像赵奶奶的剪纸。这样听不见的孩子,就算没有手机,也能摸到这份热闹了。”
陈默把棉布贴在脸上,绣线的触感柔柔软软的,像李师傅的手。他想起演唱会时的震动,想起小宇的竹篮,林姐的莲瓣,老周的混响,还有屏幕上亮着的糖龙。他拿出手机,把棉布放在屏幕上,点开“震动编曲”功能,手机的震动透过棉布传过来,和绣线的触感叠在一起——像李师傅在他耳边,轻轻“唱”着非遗的歌。
后来,陈默把这块“震动乐谱”扫描进了系统,加进了“震动库”的背景里。现在,每当有听障用户打开编曲功能,屏幕上就会显示这张绣出来的乐谱,绿色的竹篾线、粉色的绣线、棕色的木雕线、红色的剪纸线,跟着他们编的震动一起跳动。
有人问陈默,这场演唱会最难忘的是什么。他总是会拿出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