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延误军机的急件……一把火烧了个干净……”
满堂哗然!
司礼监掌印太监当场起身怒喝:“妖言惑众!
拖出去杖毙!”
禁卫立刻上前,却被牛俊逸一声冷喝震退。
“准说!”
他拍案而起,声如雷霆,“无论何人,无论何事!
今日鸣院立规: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谁若阻拦,便是与天下公论为敌!”
大殿死寂,唯有老太监的抽泣声回荡梁间。
与此同时,韩烈率巡音卫巡查至洛阳西郊。
这支新设之卫,职责不再是监听百姓言语,而是巡察各地是否有非法拘禁言官、销毁诉状、压制言论之举。
其名“巡音”
,意为巡行天下之音,护一方敢言之权。
夜宿尼姑庵外,韩烈忽觉耳畔有极细微的琴声,似从地底浮出,断断续续,带着无法言说的痛楚。
他循声潜入后院,只见一间偏房烛火微明,一位白尼姑端坐蒲团,十指抚弦,却双耳空洞——早已被人剜去。
她不懂手语,也不写字,仅靠唇形与人交流。
香客问她为何仍弹琴,她只以口型回答三个字:我听得见。
韩烈站在窗外良久,终未惊动她。
次日清晨,他在庵门外立下一碑,青石无纹,仅刻一行字:
“此处住着一位听得见真相的人。”
没有署名,没有官印,也没有锣鼓喧天。
可不过七日,消息如风传遍南北。
有人悄悄效仿,在废祠立碑,在驿站题词,在断桥边刻下:“这里曾有人喊过救命。”
一块块石头沉默矗立,却比钟鼓更响。
春意渐浓,万物复苏。
某夜,长安城上空乌云散尽,月光洒落御史台旧址。
那堵默证墙上,新添了一行未署名的小字:
“我们不再装聋。”
风穿巷而过,吹动檐角铃铛,叮咚作响,仿佛回应。
而在皇宫深处,七十三口铜钟依旧高悬于静音殿,红绸覆顶,多年未响。
无人知,是谁在昨夜悄悄解开了其中一口钟上的结绳。
风吹过时,红绸猎猎翻飞,像要挣脱束缚。
寂静之中,仿佛已有钟声,在无形处悄然回荡。
第368章风动钟未鸣
春祭大典当日,天色微明,紫宸殿外百官列队,衣冠肃整,步履无声。
御道两侧,朱幡低垂,香烟缭绕,仿佛整个皇城都在屏息凝神。
今日是“静音祭”
——自先帝起定下的旧制,每逢春祭,七十三口铜钟悬于静音殿前,红绸覆顶,禁声不响,以示“天下已安,无需警世”
。
皇帝端坐高台,面容庄重,目光扫过群臣,似在确认这沉默的秩序是否依旧牢不可破。
七十三口铜钟静立如墓碑,映着初升的日光,泛出冷铁般的幽光。
风穿殿而过,吹动红绸猎猎翻飞,像无数挣扎欲语的唇舌,在虚空里颤动。
忽然——
一阵疾风自北而来,卷起残雪与尘灰,直扑殿前。
红绸狂舞,铜钟轻晃,虽未声,却在众人耳中激起嗡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