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山风送暖,方案遇阻
叶菲是被窗外的鸡叫声吵醒的。
她睁开眼,映入眼帘的是土坯房天花板上纵横的木梁,梁上还挂着几串晒干的玉米和红辣椒,空气里弥漫着泥土与柴火混合的清香。昨晚抵达这座位于贵州深山的苗族村寨时,天已经黑透了,村长带着她穿过蜿蜒的石板路,昏黄的路灯在石板上投下晃动的光影,耳边满是虫鸣与远处的溪水声。
“叶老师,醒啦?” 门外传来村长媳妇阿妹的声音,带着浓浓的贵州口音,“早饭做好了,快来吃吧。”
叶菲赶紧起身,叠好铺在木板床上的薄被 —— 被子是阿妹昨天新晒过的,带着阳光的味道。她穿上外套,推开房门,院子里的梨树上挂着沉甸甸的果子,几只母鸡正围着墙角的食盆啄食。阿妹端着一个粗瓷碗从厨房走出来,碗里是热气腾腾的玉米粥,旁边还有一碟酸豆角和两个白面馒头。
“山里条件不好,叶老师你将就吃点。” 阿妹把碗递到叶菲手里,笑容淳朴,“昨天听村长说,你是从北京来帮我们建学校的?”
叶菲接过碗,指尖触到碗壁的温热,心里也暖暖的:“不是我一个人,是我们公益基金的同事一起努力。孩子们现在上课的地方怎么样?”
“就在村东头的老祠堂,” 阿妹叹了口气,“下雨天漏雨,冬天风往里面灌,孩子们上课都得裹着棉袄。前阵子有个娃娃还因为屋顶掉下来的瓦片砸到了手,现在还在家养伤呢。”
叶菲的心猛地一沉。她放下碗,从背包里拿出笔记本 —— 这本笔记本和王剑的那本是一对,封面印着小小的槐花图案,是念菲去年生日时送给他们的礼物。她翻开笔记本,认真地写下:“考察贵州苗族村寨,需优先解决校舍漏雨问题,统计受伤学生情况,制定帮扶计划。”
吃完早饭,村长牵着一头老黄牛,带着叶菲去老祠堂。石板路沿着山坡蜿蜒向上,路边的野花肆意开放,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走了大约二十分钟,一座老旧的祠堂出现在眼前 —— 灰瓦已经有些破损,木质的门框上刻着模糊的花纹,祠堂门口的石阶上坐着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正拿着树枝在地上画画。
“叶老师来啦!” 一个穿着蓝色校服的小男孩看到他们,立刻站起身,朝着祠堂里大喊,“老师来啦!”
很快,十几个孩子从祠堂里跑了出来,围在叶菲身边,好奇地看着她。孩子们的脸上都带着高原红,衣服有些陈旧,但眼睛里却闪着明亮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