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暗访民间民生之苦(1 / 3)

墨滴在“知”

字右下角晕开的那一瞬,陈砚搁下了笔。

他没看那团模糊的痕迹,只将竹简推到一旁,起身走向寝殿角落的旧木箱。

箱底压着一套粗麻短褐,袖口磨得白,是他早年在骊山监工时穿过的。

韩谈候在门外,见他换衣,眉头一皱:“陛下,外头刚起风。”

“本县出巡。”

陈砚系紧腰带,声音不高,“带马,不带旗。”

韩谈没动:“昨夜影密卫报,渭北有流民聚,恐生疫病。”

“那正好。”

陈砚抓起斗笠,“本县要看真田亩。”

两人出宫南门,守卒只当是县吏巡查,未加阻拦。

马行十里,官道渐窄,两旁田地干裂如龟背。

道边沟渠早已断流,枯草堆在渠底,像烧焦的头。

陈砚勒马,指着田埂上一具白骨:“这是今年的?”

韩谈翻身下马,拨了拨草丛:“骨色黄,至少半年了。

没人收。”

“户部报灾民减三成。”

陈砚盯着那堆骨头,“人去哪儿了?”

韩谈不答。

他知道答案——饿死的埋都来不及,逃的往南去楚地,或被征入徭役,十人去九不还。

再行数里,进一村落。

十户人家,九户闭门。

唯一冒烟的是村尾一间茅屋。

陈砚下马,径直推门进去。

屋里昏暗,灶台边坐着个老农,正用铁勺刮锅底焦糊。

锅里是野菜混着碎谷壳,汤色黑。

老人抬头,见生人进来,手一抖,勺子掉地。

“官爷……”

他嗓音沙哑,“没米了,真没米了。”

陈砚蹲下,捡起勺子,递回去:“我不是来收税的。

我是县里查田的。”

老人没接话,只低头盯着锅。

陈砚从怀中掏出一块干粮,是宫中带出的麦饼,掰成两半,递一半过去:“吃。”

老人愣住,手抖了几下,才接过。

咬了一口,眼泪突然滚下来。

“二十年没吃过这么白的面。”

他说。

陈砚坐在灶前小凳上:“今年收成如何?”

“一石粮,纳三斗。”

老人抹了把脸,“官税两斗,徭役折钱两贯,得卖牛犊才够缴。

去年卖了羊,今年卖牛,明年……明年只能卖地。”

“地卖给谁?”

“里正家的管家。

三亩地,换两斗粟。”

“那你种什么?”

“租回来。”

老人苦笑,“租一亩,收五斗,缴四斗,剩一斗自己吃。

不如逃。”

陈砚沉默。

他知道律法写的是“三十税一”

,可地方层层加码,里正、亭长、郡吏,人人都要抽一口。

百姓不是懒,是种地赔本。

“为什么不报灾?”

他问。

“报了。”

老人抬眼,“去年报了旱情,县令说‘仓廪实,无需赈’。

我们递了状子,差役把人打了,说‘妄言灾情,惑乱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ge87.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