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暗访民间民生之苦(2 / 3)

民心’。”

陈砚把剩下半块饼也递过去。

老人没推辞,狼吞虎咽。

“你们县令……”

陈砚问,“可曾下田?”

“没见过。”

老人摇头,“他坐车,车帘从不掀。

路过时,百姓跪着,他连头都不点。”

陈砚站起身,走到屋外。

村中孩童在田里扒拉枯穗,指甲缝里全是泥。

一个五六岁的小孩抱着半穗粟,被同伴抢走,哭着追上去。

他回头问老人:“为什么不逃?”

“逃?”

老人苦笑,“逃到哪儿?南边楚地也在打,北边戍边要人。

前村两个后生逃役,被抓回来,砍了手,挂在城门上三天。”

陈砚没再问。

他知道秦法严苛,逃役者“断手示众”

是常事。

可法是死的,人是活的。

当法成了压人的工具,就该改。

他转身回马,韩谈低声问:“还去下个村?”

“去。”

陈砚翻身上马,“往东。”

行至午时,天阴下来。

风卷着沙土打在脸上。

前方路口,一个少年拦在道中,衣衫破旧,但头戴一顶旧冠,显然是士人装扮。

“可是县吏大人?”

少年拱手,“学生有策献上。”

韩谈皱眉,伸手拦:“布衣不得干政,让开。”

陈砚抬手止住韩谈:“本县听策,何罪之有?”

少年从怀中掏出一卷竹简,双手奉上:“学生姓李,名承业,家在咸阳东郊。

苦读十年,无门入仕。

今见民生凋敝,斗胆献《均田疏》。”

陈砚接过,展开略看。

竹简上字迹工整,开篇便写:“田不抑兼并,则赋必竭小农;赋竭,则民反;民反,则国危。”

他继续往下读:“今豪强吞并,良田万亩,税反轻;小农三亩,税重如山。

非天灾,实人祸也。

若欲安民,先均田亩,限田以制兼并,依产定税,免无地之赋……”

陈砚看完,没说话,只将竹简卷好,收入袖中。

“你这书,谁教的?”

“自学。”

少年抬头,“《孟子》《商君书》《管子》,能借的都读了。”

“为何不考?”

“考要‘保举’,我家无官无势。

去年去县学应试,主考说‘冠歪’,逐出考场。”

陈砚盯着他。

这双眼睛有光,不是求赏的光,是憋着一口气的光。

“你可知献策是杀头的罪?”

“知道。”

少年没躲,“可总得有人说话。”

陈砚沉默片刻,把竹简往怀里一塞:“书收了。”

少年一愣:“大人不问学生去处?”

“人记下了。”

陈砚翻身上马,“走。”

韩谈跟上,低声问:“真要留他?”

“不留。”

陈砚策马前行,“但得知道他在哪儿。”

风越来越大,吹得斗笠边缘拍打脸颊。

远处咸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ge87.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