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异星生态启示(2 / 4)

共鸣的规则’。

关注信号在群体中传播的‘拓扑结构’和‘动力学模型’。”

这个来自硅基思维的视角,给了李蓝关键的启。

她放弃了寻找“主语-谓语”

结构的企图,转而带领团队,利用“伏羲”

系统的强大算力,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动态模型,模拟整个群落的信号交互。

他们不再问“这个信号是什么意思”

,而是问“这个信号如何在网络中传播和演变”

突破来自于一次偶然。

团队中的一位年轻程序员,在模拟中引入了一个基于量子漫步理论的随机扰动模型,试图模拟海洋中不可预测的微观湍流。

他们惊讶地现,在这种扰动下,原本杂乱无章的信号流中,开始浮现出某种深层的、稳定的“吸引子”

结构——就像混乱的磁粉在磁场中会自然形成规律的图案。

“它们不是在‘说话’,”

李蓝激动得声音抖,“它们是在…‘共振’!

整个群落共享着一个动态的、稳定的‘基态’,环境变化只是在这个基态上引局部的、自限性的‘激’。

它们的‘意识’,是这种集体共振的产物!”

基于这个全新的理解,破译工作骤然加。

他们成功识别出了代表“危险”

、“食物”

、“适宜繁殖区”

等基本生存概念的“共振模式”

虽然远未理解其全部内涵,但已经掌握了其最底层的运作逻辑。

带着从木卫二获取的关键数据和理论模型,李蓝团队返回了地球,在炎黄研究院下属的“复杂系统与生命模拟实验室”

开始了更大胆的尝试——在地球上模拟一个简化版的“全球意识场”

实验室中央,是一个巨大的球形水缸,内部充满了特制的、能够传导特定电化学信号的电解液。

数以万计的、指甲盖大小的仿生机器人被投入其中。

这些机器人被赋予了最基础的规则:感知周围环境的电化学信号强度,根据内置的简单逻辑(趋利避害)调整自身行为并释放特定的微电流和化学标记。

开始时,球形水缸内一片混乱,机器人如同无头苍蝇般随机移动,信号杂乱无章。

随后,研究团队开始模拟外部刺激:在球体一侧注入代表“营养”

的特定化学物质,在另一侧施加代表“危险”

的微电流脉冲。

起初,反应是局部的、低效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量子计算核心的辅助演化下,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

这些只具备简单逻辑的个体,开始通过释放的信号相互影响,自组织地形成了动态的信息传递路径。

当“营养”

出现时,靠近源的个体会释放出特定的信号,这个信号像涟漪般在水中扩散,引导更远处的个体向源头聚集,但聚集的密度又会自我调节,避免过度拥挤。

当“危险”

来临时,警告信号会以更快的度传播,导致群体迅从危险区域疏散,甚至会出现小股个体主动释放干扰信号,吸引“危险”

注意,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ge87.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