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土星环的启示(1 / 6)

时光荏苒,自“系统”

布终极任务,已过去两年。

这两年,是人类文明在焦虑与希望中奋力前行的两年。

木星轨道上,“盘古”

能源矩阵如同一个初生的巨人,开始向整个内太阳系输送近乎无限的澎湃动力。

火星的“新长安”

基地已扩建至第三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火星都。

金星改造的前期工程——巨型轨道反射镜阵列也已开始部署。

然而,在这一切繁荣景象的背后,是“维度科技专项委员会”

内部日益沉重的压力。

百年倒计时,如同无声的沙漏,时刻提醒着他们时间的宝贵与无情。

最大的瓶颈,出现在被寄予厚望的“曲引擎”

项目上。

在炎黄研究院最深处的“时空理论研究所”

,巨大的全息模型展示着曲航行的基本原理:通过制造一个局部的时空弯曲,形成一个“曲泡”

,使得飞船可以在自身不经历相对论效应的情况下,以越光的度在时空中“滑行”

理论模型由张诚团队基于“系统”

提供的碎片化信息和人类自身的研究成果构建,看似清晰。

但实践之路,步履维艰。

“又失败了。”

项目席理论物理学家,年轻的艾琳娜·瓦尔科夫博士疲惫地揉了揉眉心,看着屏幕上再次爆散的能量湍流模拟数据。

“常规物质根本无法承受曲场形成时产生的巨大空间应力。

无论是我们最坚固的碳纳米复合材料,还是最新的金属玻璃,在模拟测试中都会在毫秒级内被维度张力撕成基本粒子。”

实验室里一片沉寂。

每一次模拟失败,都意味着他们距离目标似乎又远了一步。

没有光航行能力,人类就被困在太阳系这个狭小的摇篮里,面对可能来自任何方向的“收割者”

,将毫无战略纵深和预警时间。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能够‘锚定’空间结构本身,或者说,能够与时空几何产生深度共鸣的材料。”

张诚凝视着那不断重复的失败动画,沉声说道,“一种能够承受甚至调节维度拉力的介质。”

就在这时,一个被尘封已久的研究报告,被“伏羲”

系统从浩如烟海的旧档案中重新标记为“高关联度”

那是二十一世纪中叶,一批天体物理学家对土星环的深入研究。

报告指出,在土星环a区,特别是靠近“恩克环缝”

的边缘地带,由于土星及其卫星(特别是土卫一弥玛斯)复杂的引力共振作用,形成了一个极其独特的微观物理环境。

在这种周期性极高压和引力微扰下,环中的冰晶和硅酸盐尘埃,有极低概率会形成一种结构奇特的亚稳态晶体。

这种晶体在实验室极难合成,当时的研究者只是现了其异常的光学性质和难以解释的量子隧穿效应,将其命名为“卡西米尔-土星异常晶体”

,但由于缺乏应用前景和研究难度过大,项目最终被搁置。

如今,结合“曲引擎”

的理论需求,“伏羲”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ge87.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