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建模分析,得出了一个惊人的推论:这种罕见的晶体,其内部原子可能在极端引力环境下被“锁”
在了一种特殊的量子态,使其能够与时空的底层泡沫(量子泡沫)产生微弱的相互作用。
它,或许就是理论中缺失的那块“拼图”
——能够稳定空间曲率的特殊材料!
“时空之尘……”
材料学部门负责人,时年四十岁的陈浩博士(与火星基地工程师同名,但专攻量子材料领域)看着“伏羲”
生成的晶体结构模拟图,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个名字很贴切。
它就像是时空结构本身剥落下来的碎屑。”
计划迅被制定并提升至最高优先级。
一支由“祝融-探矿”
号工业母舰为核心的专项采矿舰队被组建起来。
“祝融-探矿”
号本身就是一座移动的工厂和实验室,配备有最先进的资源勘探、采集、初步提炼和科学研究设施。
舰队总指挥,正是陈浩。
2o49年初,舰队抵达土星轨道。
即使早已在影像中见过无数次,亲临其境所带来的震撼依旧无以复加。
土星,那颗带着优雅光环的淡黄色气体巨星,静静地悬浮在漆黑的宇宙背景中,其光环宽阔、明亮,仿佛上帝缔造的艺术品。
但靠近了看,这光环之海并非平静的平面,而是由无数大小不一的冰块、岩石和尘埃组成的,围绕行星高运转的“河流”
。
“我们到了,‘卡西米尔异常’信号最强的区域,a环外侧,毗邻恩克环缝。”
陈浩站在“祝融-探矿”
号的舰桥指挥席上,声音通过内部通讯频道传遍全舰。
他身材高大,面容带着长期实验室工作留下的苍白,但眼神锐利如鹰。
“各单元报告状态。”
“环境监测单元就位,辐射水平正常,微陨石撞击概率在可控范围内。”
“引力锚定系统启动,已抵消环带物质相对度。”
“高精度量子共振扫描阵列展开,开始深层扫描……”
巨大的扫描阵列从母舰两侧展开,如同蝴蝶张开了翅膀,出无形的探测波,深入那片璀璨而危险的光环之海。
寻找“时空之尘”
如同大海捞针,它们数量稀少,且通常深埋在普通冰岩内部,需要极其灵敏的探测器才能分辨其独特的量子签名。
时间一天天过去。
采矿舰队如同耐心的渔夫,在光环的激流中小心翼翼地布下罗网。
他们释放了数以千计的小型侦察机器人,它们像鱼群一样穿梭在冰晶之间,将数据实时传回。
终于,在抵达土星轨道的第三周,一个侦察机器人传回了激动人心的信号——在一个直径约百米的冰岩核心,检测到了强烈的、与“时空之尘”
模型高度吻合的量子共振信号!
“锁定目标!
编号std-oo1!”
陈浩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
开采工作立即展开。
专用的激光采矿器精准地切割冰岩,如同剥开洋葱的外皮,避免损伤内部可能脆弱的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