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中的大部分由“伏羲”
子节点远程协同控制,少数高级别单位则搭载了具备一定自主决策能力的强人工智能核心。
这些机器人适应了木星轨道恶劣的环境:能够抵御比地球强数万倍的辐射风暴,能够在微陨石频繁袭来的空域灵活规避,能够利用平台自身产生的强大磁场偏转高能粒子。
项目总指挥,是三十二岁的能源系统工程学天才——欧阳倩。
她出身于一个航天工程师世家,拥有麻省理工和清华的双料博士学位,在“祝融”
聚变堆小型化项目中立下汗马功劳,以其冷静的头脑、果决的作风和对宏观工程的卓越把控力,被破格提拔为“盘古-木星”
的总负责人。
此刻,她站在“普罗米修斯”
平台中央控制塔的了望厅内,身穿印有地球联邦徽标和“盘古”
项目logo的深蓝色制服,眉头微蹙,凝视着舷窗外繁忙的景象。
巨大的全息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工程的各项数据:
【主体结构完成度:378】
【聚变反应堆核心模块(1号)组装进度:153】
【氢氦采集阵列部署:121】
【辐射屏蔽层覆盖率:685】
【工程机器人在线数量:38,721】
【异常事件记录:1,283(97已处理)】
“欧阳总工,3号建造区的k-77型重型吊臂机器人又出故障了,疑似主传动轴金属疲劳,在木星引力梯度下应力集中标。”
一名年轻的技术员通过通讯频道汇报,声音带着一丝焦虑。
“启动备用单元替换,将k-77送回维护港进行深度检测和结构强化。
通知材料部门,对所有同批次生产的k系列机器人进行预防性检查。”
欧阳倩的声音没有丝毫波动,语快而清晰,“另外,通知‘伏羲’木星节点,重新计算该区域的引力微扰模型,优化机器人作业路径,避免类似情况重复生。”
“明白!”
这样的问题几乎每天都在生。
木星巨大的引力场是一个持续存在的挑战,它不仅影响着平台的轨道稳定,更对所有的机械结构施加着复杂而强大的应力。
强大的辐射则时刻考验着所有电子元件的耐久度。
每一次太阳风爆,都会让平台陷入短暂的通讯干扰和辐射警报。
“我们这是在刀尖上跳舞,欧阳。”
平台安全主管,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宇航员马库斯·李走到她身边,看着窗外一颗被木星引力捕获、最终坠入大气层燃烧殆尽的小行星碎片,感叹道,“这里的每一步,都比在地球或火星轨道上艰难十倍。”
“但我们没有退路,李主管。”
欧阳倩没有回头,目光依旧坚定,“‘盘古’必须成功。
它是我们未来一百年,乃至更长远未来的心脏。”
“盘古”
计划的核心,是直接从木星大气层中抽取氢氦作为聚变燃料。
为此,工程师们设计了一种被称为“深渊汲取者”
的巨型无人潜航平台。
这些平台如同巨大的水母,利用反重力场和等离子推进器,对抗木星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