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四年的盛夏,炎黄研究院这座雄踞于金城之畔的科研巨舰,在完成了所有硬件设施调试、团队深度融合与管理流程磨合后,终于彻底结束了筹备阶段,正式鸣笛启航,驶入了波澜壮阔的科研深水区。
临时写字楼里的喧嚣与过渡时期的忙乱已成过去。
如今,在这座充满未来感与哲学意蕴的建筑群内,弥漫着的是一种高度专注、井然有序而又潜藏着无限激情的氛围。
巨大的能源中心无声地供应着稳定而充沛的电力;纯水系统、特气管道如同血脉般深入每一个实验室;算中心的指示灯如星河般闪烁,处理着海量的模拟数据。
在张诚的主导下,结合当前人类文明的迫切需求与技术瓶颈,研究院初期的科研力量,如同握紧的拳头,精准而有力地集中砸向了几个最具颠覆性潜力的方向:
一、终极能源之钥——「启明」可控核聚变项目
(负责人:魏平洲院士)
位于地下深处的先进能源所实验大厅,已然成为研究院内能量密度最高的地方。
这里没有传统的托卡马克装置那巨大的环形磁约束体,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基于张诚“历史层积动力学”
中“场协同稳定性”
推论所设计的、形态更为复杂奇特的“多层动态场约束环”
。
魏平洲院士穿着白色的防护服,站在主控室巨大的观测窗前,眼神锐利如鹰。
屏幕上流淌着的是实时计算的等离子体行为预测与多维场强分布数据。
“传统的路径,我们跟在别人后面追了太久了。”
魏平洲的声音透过内部通讯系统,在项目核心团队耳边响起,“张院长提供的理论,指出了一条绕过‘湍流不稳定性’和‘边界局域模’等传统难题的全新路径。
我们不是在做改良,而是在重新定义约束本身。”
项目代号“启明”
,寓意开启人类能源的新纪元。
目前,团队正集中全力于理论模型的精细化验证和第一代实验性约束场的生成与稳定控制。
周思源派来的数学物理小组,日夜不停地优化着场方程;马卫国手下的工程师们,则在攻克如何将理论上的场形态,用导磁体、高频微波场等具体技术手段实现出来,并确保其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与精度。
每一次短暂的场稳定实验,哪怕只持续毫秒级,都让整个团队欢欣鼓舞。
二、算力与通信的革命——「灵犀」量子科技体系
(负责人:吴锐研究员)
在未来信息技术研究所那电磁屏蔽严密的核心实验室内,温度与湿度被恒定在极限值。
这里同时推进着两条相互关联却又独立的战线:
1「基石」量子计算机项目:目标并非追赶现有的导或离子阱路线,而是探索一种基于“过程逻辑”
和“量子层积态”
的新型量子比特编码与操作方式。
吴锐相信,这有望从根本上解决量子退相干和纠错复杂度的问题。
实验台上,奇特的低温装置与光学调控系统正在搭建,试图捕捉和操控那些理论上更为“robt”
(鲁棒)的量子状态。
2「天垣」量子通信网络项目: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