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黄河之水,奔流不息。
自炎黄研究院在金城新区那片黄土地上打下第一根桩基,转眼间,日历已翻至二零一四年的七月。
塞上的夏天,天空湛蓝如洗,阳光炽烈,将这片曾经荒凉的土地,照耀得一片辉煌。
曾经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的庞大工地,已然消失不见。
取而代之的,是一座规模宏大、设计前、气势恢宏的现代化科研建筑群,如同一位沉默的钢铁巨人,雄踞于西北高原,静静地散着令人心悸的科技感与力量感。
炎黄研究院的整体规划,完全摒弃了传统方正、刻板的园区模式,而是深深植根于张诚所创立的“历史层积动力学”
哲学思想,将其具象化为独特的建筑语言。
整个研究院园区呈不规则的同心圆层叠结构,仿佛宇宙中旋转的星云,又如同大地之上层层积淀的历史年轮。
核心区域地势最高,象征着理论的源头与巅峰;向外层层扩散的功能区,则代表着理论向应用、向技术、向产业的辐射与演化。
建筑之间通过透明的空中连廊和地下通道紧密连接,确保各学科、各部门在物理空间上的无缝交流,体现着“交叉融合”
的理念。
园区内大面积保留了原始的沙生植物和耐旱草甸,并引入了节水生态技术,与银灰色、充满未来感的建筑主体形成强烈对比,昭示着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位于园区正中央,是整个建筑群的制高点与灵魂所在。
其造型并非传统的高楼,而是一个巨大的、倾斜嵌入地表的“莫比乌斯环”
与多层几何体叠加的复杂结构,使用特种纳米自洁混凝土和强度玻璃幕墙构建,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峻的光芒。
内部中空,形成一个巨大的共享中庭,阳光可以直射到底层。
这里不仅是周思源教授带领理论团队攻坚的地方,更设有全院的“战略决策室”
和“核心档案库”
,存放着张诚的手稿、研究院最前沿的理论成果以及未来技术路线的最高机密。
其建筑本身,就是对“层积”
、“循环”
、“越维度”
等概念的无声阐释。
四大应用研究所集群:
环绕着理论中心,如同四颗卫星的,是分别专注于能源、材料、信息、生命科学的四大研究所建筑。
它们的设计各具特色:
先进能源系统研究所:建筑低矮敦实,部分主体结构深入地下,外表覆盖着深色的吸能材料,其形态隐喻着能量的内聚与储备。
内部拥有庞大的地下实验空间,用于安置未来可能产生的强能量场实验装置。
奇异材料设计与制备研究所:建筑外观最具艺术感,表面覆盖着可根据光线、温度变化色彩和纹理的“智能皮肤”
,本身就是其研究成果的展示窗。
内部是高达百级的净实验室、极端条件(高温、低温、高压)合成车间以及精密的材料表征与分析平台。
未来信息技术研究所:建筑线条极其简洁利落,通体覆盖着高效的电磁屏蔽层,外形像一个经过精密计算的巨大算法模块。
内部是恒温恒湿的巨型数据中心、量子计算原型机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