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三年六月二十六日,当张诚乘坐的航班尚未在北京降落之时,他投向arxiv预印本网站的那两颗“石子”
,已然在全球学术界最深邃、最敏感的水域,激起了前所未有的、席卷一切的海啸。
最初的涟漪,几乎与论文上传成功提示框消失的同时,便开始扩散。
当时正是美国东部时间的深夜,对于世界上无数理论数学、物理学及相关领域的学者而言,睡眠常常是一种奢侈的、可以被灵感轻易置换的消耗品。
麻省理工学院,一位专攻代数几何的年轻助理教授,正就着咖啡,在arxiv上例行检索自己关注领域的最新动态。
当那个熟悉到刻入骨髓的名字——“hg”
——伴随着两个如同重磅炸弹般的标题,赫然出现在最新提交列表的最顶端时,他手中的咖啡杯猛地一颤,滚烫的液体泼洒出来,浸湿了键盘和摊开的笔记,他却浑然不觉。
他的眼睛死死盯着屏幕,瞳孔因极度的震惊而收缩,喉咙里出一声近乎窒息般的抽气声。
下一秒,他几乎是手脚并用地抓起桌上的内部电话,语无伦次地对着话筒咆哮,声音惊醒了隔壁办公室刚躺下不久的博士后:“上帝!
上帝啊!
他回来了!
张!
霍奇!
还有bsd!
两个!
他证明了两个!
!”
几乎同一时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一位研究数论的资深教授,在睡前习惯性刷新的手机上看到了推送。
他猛地从床上坐起,睡意全无,老花镜都来不及戴,几乎是贴着屏幕,辨认着那些标题和摘要。
然后,他颤抖着手,拨通了一位远在巴黎的、同样年迈的合作者的电话,声音沙哑而激动:“皮埃尔……看arxiv……对,现在!
是那个孩子……他……他把最后的两座堡垒……一起拿下了……”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深夜的办公室灯火通明。
一群正在研讨的数学家被闯入者打断,不满的情绪在听到“hdbsd”
这几个词时,瞬间化为乌有。
办公室内陷入了短暂的、诡异的寂静,随即爆出巨大的喧哗,有人直接冲到大屏幕前,强行切断了原有的报告,调出了论文页面。
剑桥,哥廷根,波恩,斯坦福,伯克利,东京,京都……世界各地的数学圣殿,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内,以惊人的同步性,上演着类似的情景。
邮件列表被刷爆,服务器不堪重负,深夜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熟睡中的学者被同行急切地唤醒。
arxiv的服务器流量在以一个恐怖的斜率直线上升,技术部门被迫启动紧急预案,以应对这突如其来的、远任何历史记录的数据洪流。
这不是普通的论文表。
这是两颗同时引爆的、当量足以重塑学科版图的学术核弹。
极致震惊过后,席卷整个顶级学术圈的,是一场空前忙碌、高度紧张、却又井然有序的理性狂潮——验证。
没有人会仅凭张诚过往的辉煌战绩,就轻易采信这两篇论文的结论。
数学,只相信严密的逻辑。
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是他——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