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半山村的家中,张诚仿佛瞬间从那个在全球学术界掀起惊涛骇浪、在国家级科研攻坚中运筹帷幄的“张研究员”
,变回了那个可以被爷爷奶奶摸着脑袋、被弟弟缠着讲故事的“诚娃子”
。
外界的一切喧嚣、荣誉、压力,都被这座焕然一新的四合院那厚实的墙壁和温暖的亲情,牢牢地隔绝在了另一个世界。
他开始了一种与在北京和沈阳时截然不同的生活节奏——一种近乎“归隐”
的、纯粹而悠闲的田园生活。
除夕这天,是整个四合院,乃至整个半山村最热闹的时候。
一大早,母亲李秀兰和几位早早过来帮忙的婶婶就开始在厨房里忙碌起来。
大铁锅里的炖肉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浓郁的香气弥漫了整个院子;案板上,父亲张建军展示着他难得的手艺,熟练地揉面、擀皮,准备包除夕的饺子;爷爷奶奶则坐在洒满阳光的堂屋门口,笑眯眯地看着儿孙忙活,指挥着张磊贴春联、挂灯笼。
张诚也没有闲着,他被分配了一些“轻省”
活计,比如帮忙洗菜,或者按照奶奶的“权威指示”
,将新买的碗筷用开水烫洗一遍。
他做得很认真,动作不紧不慢,享受着这种琐碎而充满烟火气的参与感。
弟弟张磊像个小尾巴似的跟在他身后,叽叽喳喳地说着学校里的趣事,对哥哥充满了崇拜和依赖。
傍晚,华灯初上,年夜饭正式开始。
巨大的圆桌上摆得满满当当:象征“年年有余”
的红烧黄河大鲤鱼、寓意“吉祥如意”
的炖土鸡、肥而不腻的西北扣碗、自家灌的香肠、还有各种精致的凉菜和炒菜,当然,最核心的还是那一盘盘元宝似的、热气腾腾的饺子。
电视里播放着春节联欢晚会,虽然声音开得不大,但那熟悉的背景音更是增添了节日的氛围。
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举杯共庆。
爷爷奶奶笑得合不拢嘴,看着儿孙满堂,享受着这天伦之乐。
父母脸上洋溢着满足和自豪的光彩。
张诚也彻底放松下来,听着家人们聊着村里的变化、亲戚的近况、对新一年的期盼,他偶尔插上几句,嘴角始终带着温和的笑意。
这顿年夜饭,吃的是团圆,品的是亲情,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无法比拟的人间至味。
守岁到午夜,村中鞭炮声、烟花声骤然密集起来,震耳欲聋,将夜空渲染得五彩斑斓。
张诚和弟弟站在院子里,看着漫天华彩,感受着那扑面而来的、浓烈到极致的年味和喜庆。
大年初一,更是走家串户、拜年问候的高峰。
天还没大亮,就有本家的叔伯、堂兄弟和左邻右舍陆续上门来给爷爷奶奶和父母拜年,自然也少不了要向张诚这位“大科学家”
道声“新年好”
。
院子里人来人往,欢声笑语不断,糖果、瓜子、香烟招待着每一位来访的乡亲。
张诚作为家里的一员,也陪着父母迎送,应对得体,没有丝毫厌烦,反而觉得这种浓厚的人情味格外真实和温暖。
初二是传统上女儿回娘家、亲戚互访的日子。
张诚家更是门庭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