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流露出丝毫怠慢,更没有人摆出前辈或资深专家的架子。
在他们眼中,眼前这个少年,头上顶着的是菲尔兹奖的耀眼光环,手中掌握的是可能破解他们数月乃至数年困局的钥匙。
在航空动机这个极度依赖基础理论突破的领域,达者为先,能者居上,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张诚过往的成就,已经为他赢得了无需任何资历证明的、至高无上的“学术护照”
。
张诚面对这热烈的欢迎阵仗,依旧保持着从容。
他微微欠身,与每一位上前问候的专家握手,并清晰地回应:
“吴所长,书记,各位总师,大家好。
辛苦各位在此等候。”
“不辛苦,不辛苦!
您能来,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吴天阔连忙说道,亲自引着张诚往大楼里走,“外面冷,咱们快进去,会议室已经准备好了,先给您简单介绍一下情况,然后去给您安排的住处安顿。”
一行人簇拥着张诚走入科研主楼。
大楼内部装修朴素实用,走廊墙壁上悬挂着各种航部件的解剖图、性能曲线图以及一些鼓舞人心的标语,如“动力强军,科技报国”
、“严谨求实,协同攻坚”
等,处处透露着浓厚的工业科研氛围和使命感。
沿途遇到的所内其他研究人员,看到所长、书记等一众领导亲自陪同着一位如此年轻的陌生人,都纷纷投来惊讶和好奇的目光,低声议论着。
显然,张诚到来的消息,已经在所内小范围传开,大家都想知道,这位被寄予厚望的“外援”
,究竟有何等神通。
欢迎仪式在研究所一间中型会议室举行。
会议室前方悬挂着横幅——“热烈欢迎张诚研究员莅临指导‘擎天’项目攻关”
。
长条会议桌上摆放着鲜花和水果,气氛庄重而热烈。
吴天阔所长亲自主持,他先代表动力所再次对张诚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
随后,他请张诚讲话。
张诚站起身,目光平静地扫过在场每一位专家那饱经风霜却又充满期待的脸庞。
他没有多余的客套,开口直接切入主题,声音清晰而稳定:
“吴所长,各位专家,感谢大家的热情欢迎。”
“在过去的一周,我深入研究了吴所长提供的资料,以及相关的学术文献。
我对‘擎天’项目,特别是压气机跨音旋转失与喘振问题的复杂性与挑战性,也有了更深入和具体的认识。”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愈沉稳,“我知道,这个问题困扰了大家很久,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我来到这里,不是作为指导者,而是作为攻关团队的一份子。
我的任务,是与各位并肩作战,利用我所掌握的数学工具,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可能被忽略的线索,去构建新的分析模型。”
“接下来的时间,我需要深入各位的工作现场,了解最原始的实验数据,观摩程序模拟的过程,详细了解各位在实践中最真实的感受与困惑。
理论必须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才能产生价值。”
“我希望我们能充分交流,坦诚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