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一周的紧张准备后。
张诚在赵伟和陈刚的陪同下,乘坐有关部门协调的专机,北上抵达了被誉为“中国航空工业摇篮”
的重镇——沈阳。
当飞机舱门打开,一股远比北京凛冽、带着东北平原特有粗犷气息的寒风扑面而来时,也意味着他正式踏入了这片与共和国航空事业血脉相连的土地。
中国航空动力设计研究所(以下简称“动力所”
)位于沈阳的航空产业园区内,高墙环绕,戒备森严,门口持枪哨兵的身姿挺拔如松,无声地诉说着此地的份量与机密。
车辆驶入园区,沿途可见风格朴拙却规模宏大的厂房、试验台架,以及高耸的风洞设施,空气中似乎都隐隐弥漫着一股金属、燃油与奋斗交织的特殊气息。
车辆最终在一栋看上去有些年岁,但维护得极其整洁的科研主楼前停下。
楼前,以所长吴天阔为,研究所的几位副所长、总工程师,以及“擎天”
项目核心团队的十余名骨干成员,已然列队等候。
他们大多穿着深色的工装或西装,许多人鬓角已染霜华,脸上带着长期熬夜和承受巨大压力留下的痕迹,但此刻,每一双眼睛都聚焦在即将开启的车门上,充满了期盼、好奇,以及一丝难以完全掩饰的审视。
车门打开,张诚的身影出现。
他依旧是一身简洁的深色外套,围了一条素色的围巾。
相较于一周前在别墅客厅里的家居的随意性,此刻的他更多了一份出行的利落,但那份沉静如水的核心气质丝毫未变。
他年轻得过分的面容,与眼前这群平均年龄过四十岁、最年长者已近花甲的航空动力专家们,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然而,预想中可能存在的、因年龄和资历差距而产生的微妙隔阂,并未出现。
就在张诚双脚踏实地面,站稳身形的那一刻,所长吴天阔率先大步迎上前,脸上洋溢着自内心的热情笑容,远远就伸出了双手:
“张研究员!
欢迎!
欢迎您来到我们动力所!
一路辛苦了!”
他的声音洪亮,带着东北人特有的豪爽与真挚,双手紧紧握住张诚的手,用力地摇晃着。
这份热情,绝非流于表面的客套,而是蕴含着“援军终于到来”
的激动与释然。
紧接着,研究所的党委书记,一位气质沉稳、戴着眼镜的中年人,也上前与张诚握手,言辞恳切:“张诚同志,我代表所党委和全所干部职工,热烈欢迎您的到来!
您能在这个关键时刻施以援手,我们感激不尽!”
随后,几位副所长、总工程师,以及项目团队的负责人、气动专家、结构专家、控制专家……纷纷上前与张诚握手致意。
他们的态度无一例外,都充满了极高的敬意。
“张研究员,久仰大名!”
“终于把您盼来了!”
“路上还顺利吧?沈阳这边比北京冷,您多注意保暖。”
这些问候,真诚而细致。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使用的称呼,几乎清一色是“张研究员”
或“您”
,语气恭敬。
没有人因为他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