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科研求助主角前往(2 / 3)

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方面取得了联系,对方得知张诚同意前来,欣喜若狂,表示将全力配合,并立即启动最高级别的接待和保密程序。

同时,赵伟也与中科院办公厅及安保部门沟通,安排了前往西安的行程。

出于安全和中科院内部规定的考虑,此次西行并未选择民航,而是协调了一架隶属于相关部门的专机。

这样既能最大限度保障张诚的行程不受干扰,也能确保项目资料的绝对安全。

次日清晨,一辆看似普通、内部却经过特殊改装的轿车驶离别墅,前往北京郊区的某军用机场。

张诚轻车简从,只带了赵伟一人随行。

飞行途中,张诚大部分时间都在仔细研读赵伟整理好的、更为详细的项目技术资料。

他时而闭目凝神,时而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写下几个关键公式或问题节点。

虽然通信工程并非他的主攻方向,但数学作为工具学科的普适性,让他能迅抓住这些应用难题背后的数学本质。

不到两小时,飞机平稳降落在西安附近的阎良机场。

舱门打开,西北工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的联合接待小组早已在舷梯下等候。

带队的是两校主管科研的副校长,以及项目总师,几位都是头花白、在航空航天领域深耕多年的老专家。

他们看到张诚如此年轻的面容时,眼中虽然依旧保持着对这位数学宗师的尊重,但难免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疑虑——这位年轻的数学天才,真能解决他们这些老航天都感到棘手的具体工程技术难题吗?

简单的寒暄后,一行人乘车离开机场,并未进入西安市区,而是直接驶向了位于秦岭北麓、一处戒备森严的科研基地。

这里正是该型通信卫星系统的核心研场所。

车辆驶入基地,环境肃穆而安静,与京郊基地有种相似的气质,但更多了几分工业化的严谨和紧迫感。

低矮的科研楼,高耸的天线测试塔,以及随处可见的保密标识,无不显示着这里所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和敏感性。

在基地的会议室里,一个更小范围、更高规格的技术研讨会立刻召开。

除了两位副校长和项目总师,只有不到十位核心技术人员参与。

没有过多的客套,项目总师直接走到演示板前,开始详细阐述当前遇到的最大瓶颈。

“……张研究员,问题核心在这里,”

总师用笔在复杂的系统框图上画了一个圈,“我们现有的信道编码模型,在应对极端复杂的空间干扰和多普勒频移叠加场景时,其纠错性能会出现断崖式下跌。

我们尝试了多种经典算法和改进方案,但效果均不理想。

我们怀疑,是模型本身对某些非线性、时变因素的处理存在根本性的缺陷……”

另一位负责算法的中年教授补充道:“还有多波束成形这边的优化问题,约束条件极其复杂,目标函数非凸,我们现有的数值优化方法很容易陷入局部最优,无法达到理论上的全局最优性能指标……”

专家们言辞恳切,问题描述清晰而专业。

张诚凝神倾听,偶尔会打断提问,问题都直指数学模型构建的底层假设和边界条件。

他的提问方式,让在场的工程专家们逐渐收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ge87.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