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能够应对的范畴。
无论是理解气候系统的非线性反馈,优化全球能源网络的分配,还是模拟病毒传播的动力学模型,其背后都需要深刻的数学理论作为支撑。
更不用说,孕育下一次科技革命的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其核心更是数学。”
“因此,投资基础科学,尤其是数学,并非是一种远离现实的‘奢侈’,而是为人类的未来‘购买’最重要的‘期权’。
它可能不会立刻给出答案,但它确保当我们需要新的工具和视角时,我们‘有工具可用’。
这是对人类长远未来最重要的投资之一,关乎我们整个文明应对不确定性、开拓新生存空间的能力。”
他的回答,将数学的价值提升到了关乎人类文明可持续展的战略高度,视野开阔,立意高远。
一个小时的专访转眼即过。
凯瑟琳·米勒关掉了录音设备,之前脸上的锐利和审视已完全被叹服和尊重所取代。
“张先生,非常感谢您宝贵的时间和如此深刻的分享。”
她由衷地说,“您的见解让我受益匪浅。”
她顿了顿,提出最后一个请求:“根据杂志的惯例,我们希望能为您拍摄一组照片,用于期刊上使用,当然我们保证将您的照片仅用于时代周刊中。
不知您是否方便?”
张诚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在摄影师的指导下,他站在会议室的窗边,窗外是马德里的都市夜景,点点灯火如同地上的星辰。
他没有刻意摆出任何姿势,只是平静地站立着,目光沉静地望向镜头。
那眼神,依旧深邃,仿佛蕴藏着无尽的思考,又仿佛已穿透眼前的时空,望向更遥远的数学宇宙。
闪光灯亮起,将这位十二岁的菲尔兹奖得主,这位以其哲思折服了资深记者的少年,定格在了《时代》周刊的历史镜头之中。
专访结束,凯瑟琳·米勒带着团队满意而去。
她知道,她得到的,将是一篇足以引全球读者深度思考的精彩报道。
而张诚,则平静地返回自己的房间,仿佛刚才那场与全球顶级媒体的智慧交锋,不过是日常研究中的一个寻常插曲。
他的思绪,或许早已飞越了马德里的夜空,回到了那些未完成的数学构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