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号,一架由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执飞的波音客机,穿透北京上空薄薄的云层,在午后的阳光下,平稳地降落在都国际机场的跑道上。
这架航班承载的,不仅仅是归国的旅客,更承载着中国数学界、乃至中国科学界一份沉甸甸的、足以载入史册的荣耀。
飞机缓缓滑向指定的廊桥。
飞机头等舱内,张诚依旧穿着那身深色西装,安静地坐在靠窗的位置,望着窗外熟悉的机场景色,神情是一贯的平静。
相较于他内心的波澜不惊,机舱内其他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们,则或多或少流露出激动与期待的神色。
陈副院长整理了一下自己的领带,高研所孙所长脸上洋溢着笑容,他们都知道,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正在等待着他们,尤其是等待着他们中间那位最年轻的成员。
当舱门打开,张诚随着代表团成员走出廊桥,进入特别通道时,眼前的景象出了一众代表团成员的预料。
通道两侧,早已被闻讯赶来的媒体记者、自前来迎接的各界群众以及相关部门的欢迎队伍挤得水泄不通。
鲜艳的红色横幅被高高举起,上面写着“热烈欢迎我国菲尔兹奖得主张诚载誉归来!”
、“祝贺张诚研究员为国争光!”
、“向少年天才科学家致敬!”
等字样。
许多人手中挥舞着小型的五星红旗,脸上洋溢着无比自豪和兴奋的笑容。
“来了!
来了!”
眼尖的人一声呼喊,瞬间,如同点燃了引信,整个接机大厅爆出雷鸣般的、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
闪光灯以前所未有的密度疯狂闪烁,几乎连成一片白光,将通道映照得如同白昼。
记者们争先恐后地将话筒和录音设备向前伸,大声地提着问题:
“张诚教授,欢迎回国!
此刻心情如何?”
“获得菲尔兹奖,您最想对全国的科学工作者尤其是年轻的学子们说些什么?”
“陈院长,请您谈谈此次中国代表团的历史性突破!”
机场方面显然早有准备,加派了大量的安保和工作人员维持秩序,开辟出一条专门的通道。
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的主要领导亲自在通道尽头迎接。
一位部级领导紧紧握住张诚的手,用力地摇晃着:
“张诚教授,辛苦了!
你是国家的功臣,是民族的骄傲!
我们代表国家,欢迎你回家!”
热烈的气氛几乎要将机场的屋顶掀翻。
这仅仅是开始。
张诚荣获菲尔兹奖的消息,早已通过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在大会结果公布的第一时间传遍了全国。
但在他载誉归国的这一刻,官方再次以最高规格,为这次胜利定下了基调。
当晚的《新闻联播》,用了长达四分半钟的常规篇幅,重点报道了张诚荣获菲尔兹奖及载誉归来的消息。
新闻画面里,不仅有马德里颁奖典礼的盛况、张诚作大会报告时的沉稳身影,更重点呈现了都机场那热烈感人的欢迎场面。
播音员用充满自豪和激昂的语调播报道:
“……我国着名数学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