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北京的天空碧蓝如洗,阳光透过百周年纪念讲堂周边高大的乔木,在地面上投下细碎而晃动的光斑。
相较于昨日主会场那种万众瞩目、庄严肃穆的氛围,今日的北京大学校园内,更弥漫着一种活跃的学术交流气息。
数百各大高校规模不等的会议室、研讨室,甚至是一些环境优雅的咖啡馆和园林亭台,都成为了数学家们思想碰撞的场所。
而其中最受关注,堪称此次会议“巅峰论坛”
的,是位于陈守仁国际研究中心顶层的一间小型环形会议室。
这里,将举行一场仅有十六人参与的、闭门性质的高端学术交流。
与会者,除了风暴中心的张诚,其余十五人,无一不是当今数学界乃至理论科学界执牛耳者,是真正定义了这个时代数学疆域的巨擘。
上午九时整,当张诚在会议工作人员引导下,推开那扇厚重的实木门时,室内原本低沉的交谈声戛然而止。
十五道目光,瞬间聚焦于门口这位年轻的过分的东道主。
这间会议室布置得极为雅致。
环形布局确保每个人都能无障碍地看到彼此,中央是一张宽大的、由整块原木打造的会议桌,桌面上摆放着精致的瓷制茶杯、矿泉水以及一些简单的纸笔。
阳光从一侧巨大的落地窗倾泻而入,照亮了空气中微微浮动的尘埃,也照亮了在座诸位大师们饱经智慧洗礼的面容。
张诚今日依旧是一身合体的正装,只是颜色换成了更显沉稳的深灰色,少了一丝昨日的锐利,多了几分内敛。
他的目光平静地扫过室内,与每一位在座的学者进行了一次短暂的眼神交流——德利涅的深邃,丘成桐的睿智,塞尔的锐利,陶哲轩的灵动,威滕的跨界洞察力,格罗莫夫的几何直觉,孔涅的哲学思辨,奥昆科夫、孔采维奇、森重文、舒尔茨、吴宝珠、菲加利、梅纳德、维亚佐夫斯卡……每一张面孔,都代表着一座数学的高峰。
“各位前辈,上午好。”
张诚微微颔,用流利的英语问候,声音清越,打破了瞬间的寂静。
“张,快请坐。”
丘成桐教授笑着指了指留给他的,位于环形桌一个显着却又并非主位的位置,语气亲切,“我们正在聊你昨天那个关于‘层积干涉效应’的直观解释,非常精彩。”
张诚从容落座,姿态放松而自然,丝毫没有因为身处如此多巨头之间而显得拘谨。
他微笑着回应:“丘教授过奖了。
那只是尝试将抽象数学与一些物理图像联系起来,希望能帮助理解。”
会议在一种看似轻松,实则内涵极其丰富的氛围中开始了。
最初的讨论,依旧围绕着“历史层积动力学”
框架的一些技术细节和可能的应用展开。
这些顶尖学者们的提问,比昨日大会上的更加深入,更加天马行空,往往从一个点切入,却能牵扯出多个分支领域的深刻问题。
德利涅指着自己带来的笔记本上记录的一个公式,语气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张,关于你框架中定义的‘广义eta核’在临界线附近的渐近行为,我昨晚做了一些初步计算。
如果考虑将其与某些自守形式的l函数关联,似乎可以导出一个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