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后,必然满足的一个内在数学性质。
它源于经典ζ函数函数方程在动力系统语言下的重新表述。
因此,整个框架是完全建立在标准泛函分析和算子理论基础上的,所有公理和定义都可以在现有数学体系内得到严格表述和验证。”
他没有陷入哲学讨论,而是直接用更具体的数学语言,将看似“玄妙”
的概念锚定在坚实的数学对象上。
回答清晰、直接,切中要害。
孔涅教授凝神听着,目光紧盯着张诚写下的内积公式,沉吟片刻,缓缓点头:“我明白了。
这个具体的实现……很有启性。
我需要时间进一步审视。
谢谢你的回答。”
他没有继续追问,但眼神中的锐利审视稍微缓和了一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思考。
紧接着,麦克风传递到了彼得·舒尔茨手中。
这位年轻的德国学者,问题同样犀利:
“张诚研究员,你的证明中最关键的一步,是利用假设的非临界零点会导致‘奇异性回波’违反‘信息密度极值原理’。
我的问题关于这个‘极值原理’本身。
你将它陈述为整个动力学框架的一个‘基石’。
然而,在报告中,你似乎将其作为一个基本假设引入。
你能否更详细地阐述,这个原理是如何从你之前定义的层积算子公理体系中推导出来的?或者,它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需要额外证明的深刻定理?如果它是独立的,那么它的证明在哪里?它的成立范围是什么?”
问题如同手术刀,精准地切入了证明链条中可能最脆弱的一环。
将一个关键的步骤归因于一个看似未加充分证明的“原理”
,这确实是容易被攻击的点。
台下再次泛起低语,许多人都对这个问题深有同感。
张诚脸上露出一丝赞许的微笑,仿佛对这个问题期待已久。
“很好的问题,舒尔茨教授。”
他从容不迫地走到另一块白板前,“‘信息密度极值原理’并非一个独立的假设,它确实可以从层积算子的基本公理和h空间的具体构造中推导出来。
在报告中由于时间关系,我省略了这部分推导。”
他拿起笔,开始进行快的演算。
“回顾层积算子的定义,它本质上描述的是‘信息’在某种度量下的流动和重新分布。
我们可以定义一个与层积过程相关的‘信息熵泛函’s[p_t],”
他写下了一个新的泛函,“通过对这个熵泛函在层积动力学下的演化进行变分分析,并结合算子a的耗散性质(这源于其谱在右半平面的分布),我们可以证明,在给定的边界条件下,这个熵泛函在系统达到某种拟平衡态时取极大值——这正是‘信息密度极值原理’的数学表述。”
他省略了许多繁琐的中间步骤,但清晰地勾勒出了从已定义对象到目标原理的逻辑路径。
关键的估计、用到的不等式,他都明确点出。
“……因此,”
他总结道,在白板上画下一个双箭头,连接了算子公理和极值原理,“这个原理并非外来的假设,而是整个动力学模型内在的、自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