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行军床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外卖盒堆积如山,但每个人的眼神却越来越亮,因为他们都清晰地感觉到,成功正在从理想国的彼岸,一步步向现实靠拢。
张诚作为核心架构师和灵魂人物,几乎连轴转。
他不仅要把握两大核心难题的攻关方向,还要不断前往各小组,帮助他们遇到的具体技术障碍。
他的大脑像一台永不停机的级计算机,在各个复杂的理论模块间切换。
有时,他会因为一个突的灵感,在深夜叫醒相关团队的负责人,几人就在休息区的白板前,激烈讨论到天明。
他的年轻似乎在这高强度的磨砺下沉淀出一种越年龄的沉稳与权威,所有人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指导,称他为“张指”
(张指导),这称呼里包含着无比的尊敬与信赖。
程济深院士则成为了大家最坚实的后盾。
他尽可能地屏蔽外界的干扰,为大家争取最好的后勤保障。
他时不时会带着水果、点心深夜探班,与大家聊几句家常,缓解紧绷的神经。
他看着这支以张诚为核心、淬炼成钢的团队,眼中常常流露出难以掩饰的骄傲。
他曾私下对助手感叹:“我搞了一辈子科研,没见过这样的队伍,也没见过这样的少年。
张诚这小子,不仅是天才,更是一块能吸引钢铁的磁石,他把所有人的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在了一起。”
团队成员之间,也形成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当解码团队的成员因为一个算法瓶颈彻夜难眠时,控制团队的同事会默默帮他们带好早餐;当仿真数据量过大,导致计算资源紧张时,大家会主动协商,错峰使用,优先保障最关键的任务。
他们分享每一个微小的进展,也共同承担每一次失败的沮丧。
在那些废寝忘食的日夜里,一个眼神,一句“怎么样了”
,就能传递出所有的理解与支持。
破晓时分:实验启动
六月二十日,凌晨三点。
所有的理论模型均已通过仿真验证;
所有的控制代码已完成部署和调试;
所有的协同解码算法已达到设计指标;
资源调度系统在测试环境中表现稳定。
“乾穹”
工程分布式量子计算原理验证实验,第一次全系统联调,即将启动。
实验大厅内,灯火通明,却鸦雀无声。
巨大的环形控制台前,坐满了各分系统的负责人,他们的目光都聚焦在正中央的主控屏幕上。
张诚和程济深院士站在控制台后方,神情肃穆。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近乎实质的紧张,仿佛一点火星就能引爆。
程院士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张诚身上。
张诚微微点头。
“各单元最后状态确认!”
程院士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大厅,沉稳有力。
“量子芯片阵列,准备就绪!”
“低温互联系统,运行正常!”
“控制硬件系统,状态良好!”
“纠错解码中心,在线待命!”
“任务调度系统,已加载初始任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