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荆棘征途星火燎原(4 / 6)

澈而真诚的眼睛,心中的委屈和疲惫仿佛被熨平了一些,她用力点了点头。

吴教授咬了一口包子,叹道:“小张啊,有时候真觉得这问题像个无底洞,看不到尽头。”

张诚拿起一支笔,在旁边的草稿纸上随手画了一个在崎岖山路上攀登的小人。

“吴教授,您看。

我们现在就像是在爬一座从未有人征服过的高山。

我们知道山顶的方向(‘量子大脑’的愿景),但脚下的路布满荆棘(各种未解难题)。

我们每解决一个小问题,比如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缓冲码结构,或者验证了一种分层控制协议的有效性,就相当于在陡峭的岩壁上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岩钉,向上攀爬了一小步。

过程很慢,很累,甚至可能偶尔滑坠,但只要方向没错,每一步都算数。”

他顿了顿,环视着周围疲惫但依旧专注的面孔:“而且,我们不是一个人在爬。

我们是一个团队,彼此用绳索相连(协作与支持)。

一个人可能力量有限,但当我们把智慧汇聚在一起,就能产生克服万难的力量。”

这番朴素而充满力量的话,像一股暖流,注入了在场每个人的心中。

吴教授深吸一口气,拍了拍手:“小张说得对!

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来,吃完这口,我们再把那个缓冲层的模型细化一下,就从最简单的三量子比特重复码开始!”

类似的场景,也在刘博士的团队生。

当他们在分层控制模型的接口设计上卡壳,争论不休时,张诚组织了一次跨组的“脑暴会”

他让编码组和控制组的成员坐在一起,抛开各自的专业术语,用最直白的语言描述各自的需求和约束。

“我们需要编码组告诉我,跨芯片传输一个逻辑量子比特,最少需要消耗多少对纠缠资源?最长允许的通信延迟是多少?”

刘博士提出要求。

“我们需要控制组保证,在起跨芯片操作时,相关的量子比特必须处于‘就绪’状态,并且在整个操作期间,不能被本地任务抢占。”

吴教授团队的代表回应。

起初,沟通并不顺畅,双方都觉得对方的要求过于苛刻。

张诚则扮演着“翻译”

和“桥梁”

的角色,不断将一方的技术语言转化为另一方能够理解的概念,并引导他们寻找折中和共赢的方案。

“看,编码组需要稳定性,控制组需要灵活性。

这并非不可调和。”

张诚在白板上画着,“我们可以设计一种‘资源预留’机制。

在计划跨芯片操作前,由协调器提前向相关芯片的本地控制器‘预约’特定的量子比特和时间窗口。

本地控制器在保证预留任务的前提下,可以灵活调度其他资源。

这样既满足了协同任务的确定性要求,又保留了本地操作的自主性。”

经过数次这样的激烈讨论甚至争论,不同专业背景的成员开始真正理解彼此的困境和思路,协作的齿轮逐渐从生涩转向顺畅。

虽然问题依然存在,但那种孤军奋战的无力感,被一种“我们在一起面对”

的集体感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ge87.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