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荆棘征途星火燎原(5 / 6)

所取代。

程济深院士将这些看在眼里。

他没有过多干涉具体研究,但会在适当的时候,带来一些好消息,比如兄弟单位在量子存储器寿命上取得了微小突破,或者国家在经费和资源上对“乾穹”

工程的持续倾斜,以此来提振士气。

他私下里对张诚说:“小张啊,你现在做的,不仅仅是理论攻关,更是在凝聚人心。

这支队伍经过这番磨砺,将来无论成败,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经历了无数次尝试、失败、调整、再尝试的循环后,一丝微弱的曙光,终于开始穿透厚重的迷雾。

吴教授团队基于张诚的“缓冲层”

思想,设计出了一种名为“异构表面码桥接”

的初步方案。

他们在模拟环境中,将芯片内部的表面码与芯片间一种经过优化的、针对相位翻转错误具有更强抵抗力的“链式码”

通过一个动态可调的边界接口进行连接。

仿真结果显示,虽然整体逻辑错误率依然较高,但那个令人头疼的边界错误聚集峰值,被显着地“削平”

了!

错误在边界处得到了有效的隔离和初步纠正,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恶性传播。

“成功了!

至少是阶段性的!”

吴教授激动地几乎跳起来,团队里爆出一阵小小的欢呼。

这是他们几个月来,第一次看到编码方案在关键指标上出现明确的、积极的改善。

与此同时,刘博士团队的分层控制模型也取得了进展。

他们放弃了追求完美无缺的全局模型,转而采用了一种基于“合约”

的分层仿真验证方法。

他们为本地控制器、片区协调器和全局调度器分别定义了明确的功能规范和接口协议(即“合约”

),然后通过形式化方法验证这些合约本身的一致性,再通过仿真分别验证各层在满足合约前提下的正确性。

虽然这无法证明整个系统绝对无误,但极大地降低了验证复杂度,并为控制逻辑的实现提供了清晰的指导。

第一个包含四个“虚拟芯片”

的简化分层控制系统仿真成功跑通,完成了一次预设的分布式量子门操作!

这两个突破,尽管距离最终目标依然遥远,但它们像在漫长黑暗中点燃的两支火把,证明了“量子大脑”

的范式是可行的,证明了他们选择的道路虽然崎岖,但并非绝路。

它给了整个团队继续前进的、最宝贵的信心。

在又一次的项目阶段性总结会上,虽然每个人都清瘦了些,眼圈泛黑,但眼神中却重新燃起了灼热的光芒。

程院士站在前面,总结了最近的进展,肯定了大家的努力和成果。

“同志们!”

他的声音清晰而有力,“我们刚刚翻越了第一道,也是最为陡峭的山脊。

我们证明了‘层次化异构编码’和‘分层控制’的思路是有效的。

前方的路依然很长,还有更多的‘无人区’等待我们去探索,比如如何优化缓冲层的设计以降低开销,如何完善分层控制协议以提高效率,如何将编码与控制进行更深度的协同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ge87.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