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纷来贺信。
他们虽然方向不同,但都明白在《anna1s》上表论文意味着什么,这对张诚个人学术声誉的提升是现象级的。
甚至连远在西安和杭州,正与张诚进行项目合作的郭教授和陆教授,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对张诚的态度也悄然生了微妙的变化。
之前是认可其能力,带着尝试和合作的心态,如今则更多了几分对“顶尖学者”
的尊重和信服。
张诚在后续项目讨论中提出的观点和建议,获得的重视程度和执行力,明显又上了一个台阶。
表顶刊论文的喜悦是巨大的,但张诚并未因此而有丝毫懈怠。
他清楚地知道,这只是他学术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而非终点。
系统的任务才刚刚开始,西交-浙大的项目正处在关键的理论构建期,容不得半点分心。
他礼貌而谦逊地回复了那些重要的学术邮件,将更多的溢美之词暂时搁置一旁,重新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手头的科研项目中。
第四篇数学论文的表,进一步巩固了张诚在数学领域的声誉。
能在《anna1sofatheatics》这类顶尖数学期刊上表独立作者论文,标志着他在数学上的造诣已经得到了国际主流学界的严肃对待。
这个小小的插曲,仿佛给紧张攻关中的张诚注入了一股新的能量。
他更加专注于手头的两个项目。
与西交大郭教授团队的协作,在初期框架得到认可后,进入了更加深入的阶段。
郭教授虽然严谨苛刻,但对真正有能力的合作者毫不吝啬资源。
他提供了团队积累的大量高温实验数据和微观结构表征结果,供张诚验证和校准模型。
然而,波折随之而来。
张诚构建的初版模型,在模拟一个极端冷热循环工况时,出现了数值不稳定,结果散。
项目组里一位资深工程师提出了尖锐批评,认为模型过于复杂,难以工程化。
面对质疑,张诚没有辩解,而是连续熬了两个通宵,仔细排查问题根源。
最终,他现是模型中一个描述界面扩散效应的参数,在极端温度梯度下取值不合理,导致了方程的病态。
他重新推导了该参数的表达式,引入了基于活化能理论的温度依赖关系,并改进了数值算法中对流项的处理方式。
修改后的模型,不仅解决了散问题,在后续的一系列验证算例中,表现出了比原有模型高得多的预测精度,尤其是在长时寿命预测方面,与实验数据的吻合度提升了近百分之五十!
当最新的对比报告摆在郭永教授面前时,这位一向严肃的教授,脸上终于露出了难以掩饰的激动神色。
他亲自给张诚打来了电话:“张诚!
好!
太好了!
你这个模型,把我们最头疼的‘长时可靠性’这扇门,推开了一条大缝!
后续的优化设计和实验验证,有方向了!”
项目组决定,立即以此模型为核心,撰写一份详细的技术报告,并启动相关的高水平论文撰写工作。
张诚,作为该理论模型的唯一提出者和核心开者,被确定为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
几乎在同一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