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西浙联动论文双响(2 / 6)

,现有模型要么过于理想化,要么计算量无法承受工程迭代的需求。

我需要的是一个在物理上足够深刻、在数学上足够严谨,并且最终能够‘算得动’、‘用得上的理论框架。

你确定你的数学工具,能切入到这么具体的工程物理问题中来?”

挑战意味十足。

张诚并未被对方的气势所慑,他沉稳地回答:“郭教授,我无法保证一定成功,但我对多物理场耦合、跨尺度建模以及非线性力学有一些基础。

能否请您更具体地展示一下目前模型在哪些典型工况下失效,以及失效时界面应力场、损伤变量与实验观测的主要差异?”

这个问题直接命中了郭教授团队当前的痛点。

他示意旁边的助手调出了几张复杂的云图和数据曲线,详细指出了在特定冷却气流冲击和高温保持条件下,模型预测的界面应力集中位置与实际观测到的微裂纹萌生位置存在系统性偏移,并且预测的损伤演化度远低于实际情况。

“我们怀疑问题出在对于界面附近,由于材料属性突变和热失配导致的非常规应力场,以及高温下界面扩散行为对损伤演化的加效应,描述不足。”

郭教授总结道,语气凝重。

张诚一边聆听,大脑一边飞运转。

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力学问题,更是一个涉及非平衡态热力学和微观输运过程的物理问题。

传统的连续介质力学框架在界面这种本征不连续区域需要引入更精细的物理模型。

他联想到了在物理等级提升后,脑海中更加清晰的关于相界面动力学和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一些知识。

“郭教授,”

张诚沉吟片刻后开口,“或许我们可以尝试跳出纯力学的框架,将界面视为一个具有特定厚度和物理化学活性的‘内边界层’,引入描述物质扩散和能量耗散的通量方程,与力学平衡方程进行强耦合。

这可能会增加模型的复杂性,但或许能更本质地捕捉到热-力-化学耦合的损伤机制。”

他简要地在电子白板上画出了几个核心方程耦合的示意图,指出了关键的非线性项和可能的简化方向。

视频那头沉默了片刻。

郭教授紧盯着白板上的草图,眉头紧锁,似乎在快推演其可行性。

他团队里的几位博士生和青年教师也露出了深思的表情。

“……有点意思。”

良久,郭教授才缓缓开口,语气虽然依旧严肃,但之前的质疑淡化了不少,“这个思路确实与我们之前的方向不同。

张诚同学,看来你对物理图像的理解比我想象的要深。

这样,我给你一周时间,你基于这个思路,给出一个更详细的理论框架草案,包括主要控制方程、关键参数及其物理意义、以及初步的数值离散化思路。

如果能通过我们的初步审核,欢迎你加入项目组。”

“好的,郭教授,我会尽快完成。”

张诚平静地应下。

这第一关,算是初步通过了。

紧接着与浙大陆朝阳教授的视频会议,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

陆教授年轻,约莫三十五六岁,穿着休闲衬衫,笑容富有感染力,背景是堆满了各种机械臂和软体机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ge87.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