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的燕园,仿佛还沉浸在冬末春初的料峭与苏醒之中。
未名湖畔的垂柳,枝条虽已软化,却仍吝啬地不肯吐出半点新绿,只在风中摇曳出一片朦胧的鹅黄意蕴。
但张诚的书房内,气氛却早已是如火如荼。
系统那高达百万积分与经验值的sss级任务奖励,如同高悬于顶的明灯,亦如催人奋进的号角,让他不敢有丝毫懈怠。
与徐海院士的沟通异常顺利。
对于张诚主动寻求更多、更深入科研参与的意愿,徐院士乃至整个联合培养导师小组都乐见其成。
上学期末那五场漂亮的“理论攻坚战”
,早已将张诚的“金字招牌”
在十三校内部的小圈子里擦亮。
如今,不再是需要他主动去“推销”
自己,而是越来越多的项目负责人开始通过联合培养计划的渠道,隐晦或直接地表达出希望张诚能够介入的意愿。
很快,一份经过精心筛选、标注了项目难点和负责人联系方式的清单,便送到了张诚的邮箱。
清单上的项目数量比上学期更多,涉及的领域也更广,甚至出现了一些明显属于国家级重点研计划子课题的项目。
张诚的目光,如同精准的导航系统,迅锁定了前两个目标。
这两个项目分别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恰好一西一东,且都与他近期思考的物理和工程应用前沿密切相关。
项目一(西安交通大学):
名称:面向重型燃气轮机的高效冷却结构与热障涂层协同设计与寿命预测。
难点:项目组在涉及极端温度梯度、复杂气流与涂层烧结相变耦合作用下的多物理场建模中,对于涂层-基体界面在热-力-化学循环载荷下的微观损伤萌生与演化机制描述不清,导致寿命预测模型在长时可靠性评估上存在巨大偏差,严重制约了新一代高温部件的设计。
负责人:西交大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郭永教授(工程热物理专家,以严谨乃至严苛着称)。
项目二(浙江大学):
名称:基于新型智能材料的软体机器人高精度动态建模与控制策略研究。
难点:项目组采用的介电弹性体(de)等智能材料具有显着的材料非线性、率相关性和迟滞效应,传统基于线性化或简单非线性假设的动力学模型无法准确描述其大变形、快响应下的动态行为,导致基于模型的控制算法精度不足,限制了软体机器人在精细操作领域的应用。
负责人:浙大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陆朝阳教授(年轻有为,思路活跃,擅长跨学科融合)。
没有犹豫,张诚立刻通过邮件分别与郭教授和陆教授取得了联系,并预约了初步的视频会议。
与郭永教授的视频会议,气氛如同他研究的领域一般“高温高压”
。
郭教授年约五旬,头梳理得一丝不苟,面容严肃,眼神锐利,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股工程学家特有的务实与精确至上的气场。
“张诚同学,你的情况徐院士大致介绍过。”
郭教授开门见山,没有任何寒暄,“我们这个问题,是‘硬骨头’。
界面损伤涉及微观力学、材料物理化学、传热学多个学科的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