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诚抬起头,“非线性问题正是我近期关注的重点。”
“有勇气。
那我这就安排你和两位李教授的初步视频会议。”
视频会议在两天后举行。
屏幕那头,清华的李振华教授身材微胖,目光锐利,带着工科人的务实与直接;北大的李静教授则更显清瘦,气质沉稳,是理论物理出身。
两人对张诚的年轻显然有些准备不足,虽然保持着基本的礼貌,但语气中的审视和怀疑几乎不加掩饰。
“张诚同学,你的情况徐院士大致介绍过了。”
李振华教授开门见山,“我们项目遇到的困难很具体,是数学物理方程层面的‘硬伤’。
虽然你在数学上天赋卓绝,但等离子体物理有其特殊的体系和复杂性……”
张诚没有急于辩解,而是耐心听完两位教授对项目难点更细致的描述,特别是他们目前采用的模型、遇到的数值散问题以及与实验数据偏差的具体表现。
在对方讲述的间隙,张诚适时提出了几个问题,直指他们模型中关于边界条件处理、非线性项简化假设可能存在的缺陷,以及他们尝试过的某种高精度算法为何在特定条件下失效的原因分析。
他的问题精准地切中了项目组内部争论过的几个关键点,用语专业,显然对相关的数学物理理论有着深刻理解。
屏幕那头的两位李教授交换了一个惊讶的眼神。
张诚的表现,出了他们对一个“数学天才少年”
的预期。
李静教授语气缓和了一些:“张同学对hd方程和非线性分析确实有不错的了解。
既然你有心,我们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资料,并给你一周时间熟悉。
一周后,如果你能提出任何有建设性的想法,我们欢迎你到联合实验室来进行深入交流。
但如果……嗯,你明白的,项目进度很紧。”
“我理解,谢谢李教授、李教授给我这个机会。”
张诚不卑不亢地回应。
接下来的一周,张诚几乎泡在了临湖苑的书房里。
他调取了联合实验室共享过来的大量内部文献、模型代码片段、以及脱敏后的实验数据。
他庞大的知识储备和强大的学习能力此刻全力运转,迅消化着托卡马克和等离子体控制领域的专门知识。
他意识到,项目组陷入困境的核心在于,他们试图在原有的线性化框架上“打补丁”
,引入复杂的非线性修正,但这导致了方程的病态和数值求解的极度不稳定。
或许,需要一种更根本的思路转变。
张诚将注意力投向了一种在数学上处理某些类型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新方法——基于几何分析和变分原理的渐进逼近格式。
这种方法在他之前研读的一些前沿数学文献中被提出,但尚未在等离子体物理这样复杂的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他敏锐地感觉到,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或许能绕过传统线性化带来的局限性,为描述等离子体特定模式的非线性演化提供一种更优雅、也可能更有效的数学表述。
他夜以继日地进行推导,将复杂的hd方程与这种新方法结合,尝试构建一个新的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