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初露锋芒核芯突破(3 / 4)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遇到了多个数学上的障碍,需要不断调整、修正,甚至部分推倒重来。

一周后,张诚带着初步的、但已形成完整逻辑链条的推导手稿和一份简要说明,再次出现在了视频会议中,并向两位李教授请求前往联合实验室进行当面汇报。

这一次,实验室里除了两位李教授,还有几位核心的研究员和博士生。

他们看着这个面容稚嫩却眼神沉静的少年,大多抱着好奇和怀疑交织的态度。

张诚站在会议室的白板前,没有使用花哨的ppt,而是直接拿起笔,从项目组现有模型的困境出,一步步推导,引入他借鉴并改造后的数学方法,阐述其核心思想如何能更自然地处理他们遇到的那些非线性项,并初步展示了如何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控制模型框架。

起初,台下还有细微的议论声。

但随着张诚推导的深入,会议室渐渐安静下来。

研究员们,尤其是几位理论功底深厚的博士,表情从怀疑变成了惊讶,继而陷入了沉思。

张诚的推导并非天马行空,而是牢牢扎根于物理本质,并用严谨的数学语言,指出了一个他们未曾设想过的方向。

“等等,张……同学,”

一位名叫陈涛的年轻研究员忍不住打断,提出了一个尖锐的技术质疑,“你这里对涡旋项的处理,引入这个新的泛函,如何保证其在物理上的自洽性?以及,后续的数值离散化是否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张诚似乎早有准备,从容不迫地转向白板的另一侧,开始详细解释这个泛函的物理意义,并给出了几种可能的离散化方案思路,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

他的回答条理清晰,直指核心,不仅化解了质疑,甚至启了提问者新的思考。

交流逐渐深入,从最初的张诚单方面讲解,变成了激烈的学术讨论。

张诚展现出了与他年龄不符的成熟与扎实,面对各种问题,他或引经据典,或现场推导,总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或富有启性的思路。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

结束时,李振华教授长长舒了一口气,看向张诚的目光充满了复杂,但之前的怀疑已荡然无存:“后生可畏啊!

张诚同学,你的这个思路……非常有价值!

它可能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李静教授也感慨道:“没想到,困扰我们数月的难题,竟然被一个数学工具的新应用点破了关键。

张同学,欢迎你正式加入我们的项目组!”

接下来的三周,张诚频繁往返于燕园和清华园的联合实验室。

他不再是那个需要被解释基础概念的外行,而是迅成为了理论攻坚小组的核心成员之一。

他与陈涛等年轻研究员结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白天在实验室一起讨论、验证,晚上回到临湖苑继续独自进行更深入的数学推演。

项目组根据张诚提出的理论框架,重新构建了控制模型,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数值仿真。

过程依然有波折,新的模型在初期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但在张诚的积极参与下,都被逐一克服。

他强大的数学直觉和快解决问题的能力,让项目组成员们彻底折服。

最初称呼他“小张同学”<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ge87.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