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燕园的学术氛围。
他先前往物理系和化学系的教务部门办理了相关登记手续。
两系的负责老师在接到院士电话和看到那张特殊的证件后,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支持,为他开通了相应的课程旁听权限、图书馆借阅权限以及(在教师指导下)使用部分基础教学实验室的权限。
张诚没有急于求成地去听高深的专业课程。
他深知根基的重要性。
他为自己制定了一份极其详密且强度很高的学习计划:
物理方面:
1基础课程旁听:选择旁听清华物理系为大一、大二优秀学生开设的《基础物理学》(涵盖力、热、光、电、近代物理)、《理论力学》、《电磁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等核心课程。
他不仅要听讲,还计划完成主要的课后习题和思考题。
2经典着作精读:配套阅读如《费曼物理学讲义》、朗道的《力学》、《场论》等经典教材,力求从不同角度理解物理概念和思想。
3概念梳理与框架构建:利用强大的数学工具,他试图从更高维度理解物理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例如从对称性和守恒律的角度重新审视力学,从场论的角度统一理解电磁学和引力理论的雏形。
4关注前沿动态:定期浏览arxiv等预印本网站上的物理学最新进展,特别是与数学交叉紧密的领域,如弦理论、凝聚态物理中的拓扑物态、量子信息等,保持对学科前沿的敏感度。
化学方面:
1核心课程旁听:旁听《普通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等主干课程。
化学相较于物理,更注重经验规律、记忆性和实验性,这对张诚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2元素与分子世界的认知:他需要大量记忆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理论、分子轨道、反应机理等基础知识,并理解其背后的物理原理(量子力学)。
3实验入门:这是他尤为看重的一环。
在获得许可和指导老师在场的情况下,他计划进入基础化学教学实验室,亲手操作一些经典的化学实验,如滴定、合成、光谱分析等,真正感受化学变化的奇妙与严谨,培养“实验手感”
和观察能力。
4联系实际与未来:结合自己系统知识库中关于材料学、能源学的部分,思考化学在新型材料合成、能源转换与存储(如电池、催化)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于是,在清华园的课堂上,出现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一群十八九岁、朝气蓬勃的清华学子中,一个身高刚过前排同学肩膀、面容稚嫩却眼神异常专注的“小朋友”
,总是安静地坐在教室的角落,认真地听着教授讲解麦克斯韦方程组或薛定谔方程,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
起初,同学们都投来好奇、甚至有些好笑的目光,但当他偶尔在课间向教授提出一个直指概念核心、甚至涉及后续课程内容的问题时,所有人都收起了轻视,转而变成了惊讶和敬佩。
“那个小孩……是叫张诚吧?北大的那个神童?”
“对,就是他!
没想到他来听我们物理课了!”
“他问的问题……我怎么感觉比老师讲的还深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