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的燕园,仿佛从严冬的沉睡中苏醒过来。
湖畔的垂柳萌出嫩黄的芽苞,草地也开始透出隐隐的绿意,空气中弥漫着泥土解冻后的清新气息与一种跃跃欲试的活力。
学子们从四面八方归来,带着家乡的特产和崭新的期待,校园里重新充满了熙攘的人声与蓬勃的朝气。
张诚在临湖苑的书房里,已然完成了新学期的初步规划。
数学等级的提升与之前闭关的成果,让他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审视自己的知识体系。
他清晰地认识到,数学,作为探索自然规律最犀利的工具,其最终的指向与最深刻的灵感源泉,往往深植于物理世界的运行法则与化学世界的物质本质之中。
无论是杨-米尔斯理论的几何结构,还是朗兰兹纲领背后可能隐藏的物理对称性,亦或是未来可能涉及的材料科学、能源领域,都迫切要求他补上物理与化学这两块至关重要的基石。
“是时候了。”
张诚望着窗外波光粼粼的未名湖,心中做出了决定。
他要利用“十三校联合培养计划”
赋予的特权,将本学期学习的重心,暂时转移到一街之隔的清华大学,系统性地攻读物理与化学两大学科。
他先与徐海院士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沟通。
“徐院士,新学期的计划,我初步有些想法。”
张诚将自己的规划笔记本摊开。
徐院士饶有兴趣地看着,当看到“系统学习物理与化学”
这一条时,他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和赞许:“哦?打算跨界了?好!
很好!
数学走到高处,与物理本就是一体两面。
你能主动意识到这一点,并愿意从基础开始系统学习,这份眼光和定力,非常难得。”
他顿了顿,关切地问,“计划怎么进行?需要我帮你联系清华那边的朋友吗?”
“谢谢徐院士,”
张诚感激地说,“我初步设想,是以旁听和自学为主,同时借助清华的图书馆和实验资源。
可能需要办理一些必要的手续。”
“这个没问题!”
徐院士爽快地答应,“清华物理系的赵忠义先生(虚构,代表资深物理学家),还有化学系的张青莲先生(虚构,代表资深化学家),都是我的老朋友了。
我给他们打个招呼,你带着联合培养的证件过去,他们会给你提供方便的。
不过,”
徐院士话锋一转,语气带着提醒,“清华的课业压力可不小,尤其是物理和化学的基础课程,涉及大量的概念、公式和实验,你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合理安排时间。”
“我明白,我会量力而行的。”
张诚郑重地点了点头。
有了徐院士的引荐,手续办理得出奇顺利。
几天后,张诚便持着那张特制的、盖有十三校印章的学生证和校园卡,第一次以“学生”
的身份,踏入了清华园。
与北大的古典园林气息不同,清华园给人的感觉更加恢宏、严谨,带着一种工科的务实与力量感。
标志性的二校门、洁白庄严的大礼堂、以及那条着名的“水木清华”
河岸,都让张诚感受到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