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解绶归田,非不谙仕途之显,然松菊之节安肯折于斗米?故东篱采菊,令千载仰高风。
此安其位而全其真也。
由是观之,士之价值,非系于显晦,而在守道不移耳。
以屈原、陶渊明为例,一殉道,一归隐,精准阐释“定位”
与“守道”
对实现个体价值的关键作用。
典故运用贴切自然,对比鲜明,论述有力。
若夫范希文划粥断齑,处江湖则忧黎庶,居庙堂则固边防。
其《岳阳楼记》有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此岂非立身有定,故能进退皆忧乐天下耶?至若张横渠立“为天地立心”
之誓,王阳明践“知行合一”
之旨,皆因定位明确,故能成万世师表。
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非虚言也。
笔锋一转,引范仲淹、张载、王阳明为例,论述更高层次的“位”
——心系天下的士大夫之位。
论证层层递进,从个人操守上升到家国情怀与思想传承,格局宏大。
然今之世,有逐利如鹜者,朝慕钟鸣鼎食,暮羡林泉高蹈,终岁惶惶若丧家之犬。
此正如《易》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
昔赵括徒读父书,强居将位,卒使四十万甲胄尽埋长平;王安石锐意革新,然用人失察,终致青苗法成祸民之政。
故《礼记》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实为至理。
联系现实,批判无定位、无操守的浮躁世风,并引用赵括、王安石的历史教训,从反面论证“德不配位”
的危害,引经据典,切中时弊,思辨性极强。
盖闻骐骥不服盐车,鸿鹄不栖榆枋。
人之在世,当审己度势:才若管仲,当展经纶于庙堂;性若林逋,可寄情怀于梅鹤。
昔孔圣赞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
之志,复叹颜回“箪食瓢饮”
之乐,是知价值之实现在乎适性循道,非必拘于显达也。
再以骐骥、鸿鹄为喻,强调人需找准适合自己的位置,并引用管仲、林逋、曾点、颜回等历史人物,说明价值实现方式的多样性,进一步深化“定位”
的内涵,充满辩证色彩。
诚能明乾坤定位之义,守穷达不易之节,则虽处陋巷而声振金石,纵居卑位而德润四方。
如此,则个体之价值如明珠在渊,其光自耀;似美玉蕴璞,温润终彰。
岂不闻《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足矣!
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强调明位守节的重要性,并以明珠美玉为喻,文采斐然,意境高远。
最后化用《诗经》,余韵悠长,彰显出作者豁达然的人生态度。
李组长一口气读完,竟半晌没有动弹,仿佛神魂都已被这篇文章吸了进去。
他胸膛微微起伏,呼吸有些粗重,握着椅背的手指因为用力而指节泛白。
“这……这……”
他张了张嘴,却现喉咙有些干涩,竟一时不知该如何评价。
这篇文章,已然出了他对“高考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