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刘向明拍了拍桌子,“有魄力。你先去招待所安顿,需要什么资料跟小王说,他会给你安排。”
沈良站起来,刚要走,刘向明又叫住他。
“小沈,我再问你一个问题。”刘向明靠在椅背上,表情看不出喜怒,“你觉得技术员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这个问题……
沈良停下脚步,认真想了想。
“实事求是。”
刘向明笑了,笑容里带着几分赞赏。
“去吧。”
走出冶金厅,沈良长长吐了口气。
刚才那场对话,每句话都藏着机锋。刘向明看似随意的提问,其实是在试探他的态度、能力、立场。
幸好自己没说错话。
招待所在离冶金厅不远的一条巷子里,三层小楼,外墙刷着白灰。前台大姐登记完信息,递给沈良一把钥匙。
“二楼208,水房在走廊尽头。”
房间很简朴,一张单人床,一张书桌,一个木柜子。窗户对着院子,能看见晾衣绳上挂着的床单随风飘动。
沈良放下行李,坐到书桌前。
脑子里浮现出前世的记忆。2010年左右,自己参与过一个类似的项目——改造华北某钢厂的老旧生产线。当时用的技术路线,放在1980年会不会太超前?
不,必须降维。
沈良拿出纸笔,开始梳理思路。
五十万吨产能,按照当前技术水平,关键在于三个环节:高炉炼铁、转炉炼钢、连铸连轧。
高炉炼铁……国内已经有些基础,可以改进优化。
转炉炼钢……这个也问题不大。
连铸连轧……这才是真正的卡点。
1980年的中国,连铸技术刚刚起步,设备基本靠进口。而连铸连轧一体化,更是只存在于实验室里。
但沈良知道,这是未来钢铁工业的发展方向。
如果能拿出一套简化版的方案,哪怕只是理论模型,也足以震撼整个行业。
沈良在纸上画出草图,标注出各个模块的功能。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时间一分一秒流逝。
窗外天色渐暗,院子里的灯亮了。
沈良抬起头,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草图已经有了雏形,但还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
明天得去图书馆查资料。
正想着,敲门声响起。
沈良起身开门,门外站着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手里拿着一个牛皮纸袋。
“您是沈良同志吧?我是刘处长的秘书小王。”年轻人笑得很客气,“这是刘处长让我送来的资料。”
沈良接过纸袋,沉甸甸的。
“刘处长还说,明天上午九点,厅里开协调会,您也参加。”
“知道了,谢谢。”
小王走后,沈良迫不及待打开纸袋。
里面是一叠厚厚的文件,有技术规范、进口设备清单、谈判记录,甚至还有几份西德公司的报价单。
沈良翻开报价单,眼睛瞬间瞪大。
一台轧钢机,报价八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