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按当时汇率,相当于两千多万人民币!
抢钱啊这是!
沈良继续往下看,越看越心惊。整套设备下来,总价超过两亿马克,折合人民币五亿多。
这可是1980年的五亿!
能买下半个省的钢铁厂了。
沈良把文件摊在桌上,一份一份仔细研究。谈判记录里,能看出中方代表团的无奈和愤怒——西德人拿着技术优势,根本不跟你讲价,爱买不买。
这口气,咽不下去。
沈良重新拿起笔,在草图旁边写下一行字:必须让他们知道,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
第二天早上八点,沈良准时来到冶金厅。
会议室在二楼,门口站着两个工作人员在核对名单。沈良报上名字,被引导进去。
会议室不算大,能坐二十来人。正中间摆着一张长桌,上面铺着绿色的桌布,摆放着茶杯和烟灰缸。
已经有几个人坐在那里,低声交谈着。
沈良找了个靠边的位置坐下。
九点整,刘向明准时出现。他身后跟着几个人,有的穿中山装,有的穿工装,看样子都是各单位的技术负责人。
“都到齐了,开始吧。”刘向明在主位坐下,扫了一圈,“今天把大家叫来,是要商量五十万吨生产线的事。”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
“西德那边的态度你们也知道了,价格谈不下来,技术也不肯转让。”刘向明点了根烟,深吸一口,“冶金部的意思是,如果实在不行,就降低标准,分期建设。”
降低标准?
坐在对面的一个中年男人皱起眉头。
“刘处长,降低标准意味着什么?产能打折扣,质量上不去,还不如不建。”
“老张说得对。”另一个戴眼镜的工程师附和道,“咱们好不容易争取到这笔外汇额度,如果建成个半吊子项目,怎么向上级交代?”
会议室里响起附和声。
刘向明没说话,只是静静抽烟。
烟雾在会议室里弥漫,气氛有些压抑。
“我有个想法。”沈良开口了。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转向他。
沈良站起来,走到白板前。
“如果我们能自己搞定部分设备呢?”
沈良的话音刚落,会议室里静得可怕。
几秒钟后,坐在对面的老张忍不住笑出声。
“小沈同志,你知道这些设备的技术难度吗?”老张摘下眼镜擦了擦,语气透着明显的不信任,“连铸机、轧钢机,哪一样是咱们现在能造出来的?”
戴眼镜的工程师也摇头。
“不是打击你,国内最好的机械厂,连人家西德的边都摸不到。”
沈良没理会这些质疑。他拿起粉笔,在白板上飞快画出一张草图。
“连铸机的核心是结晶器,西德人用的是铜板水冷技术,但我们可以改用分段冷却。”沈良的笔尖在白板上敲了敲,“关键参数我已经算过了,理论上可行。”
刘向明放下烟,眼睛微微眯起。
“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