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咱们真的要上炼钢炉了(2 / 4)

在办公室里踱步,显然在权衡利弊。

“这样吧,三车间有个废弃的办公室,你们先用着。设备的话,能凑合就凑合。”

“够了,够了。”沈良连忙表示感谢。

拿到了实验室,沈良马上带着团队去收拾房间。虽然地方不大,但胜在安静,而且有独立的电源。

“这儿挺好的。”王明四处看了看,“就是桌子少了点。”

“桌子好办,咱们自己动手做。”沈良撸起袖子。

四个人忙活了一下午,总算把实验室收拾得像模像样。

第二天,李处长果然带来了好消息。不仅搞到了进口芯片,还额外提供了一些测试仪器。

“小沈,这些设备你们先用着。项目做成了,记得给我们部里汇报一下成果。”李处长笑着说道。

有了齐全的元器件和设备,样机制作正式开始。

沈良先从最简单的温度控制模块做起。这个模块的原理并不复杂,主要是通过传感器采集温度信号,然后控制加热或冷却设备。

但在具体实现上,每个细节都需要反复调试。

“这个电阻值不对。”沈良看着示波器上的波形皱眉,“信号衰减太厉害了。”

王明连忙查阅资料:“按照计算,这个阻值应该没问题啊。”

“理论和实际总是有差距的。”沈良重新计算了一遍,“试试这个数值。”

换了电阻后,波形果然变得正常了。王明在旁边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

压力监测模块相对简单一些,但也遇到了传感器精度的问题。

“这个传感器的线性度不够好。”赵工程师指着测试数据说道。

沈良想了想:“咱们在软件里加个校正算法。”

“软件校正?”小李有些不解。

在1980年,大多数控制系统还是纯硬件实现,软件校正的概念比较超前。

沈良耐心解释了算法原理。虽然听起来复杂,但实际效果很好。

最难的是自动调节系统。这个模块需要综合处理温度、压力等多种信号,然后输出控制指令。

“这里用的是什么算法?”赵工程师看着复杂的电路图问道。

“pId控制。”沈良简单解释了一下原理。

pId控制在后世是标准算法,但在1980年还属于比较前沿的技术。

三个人听得云里雾里,但看到沈良信心满满的样子,也就放心地按照要求工作。

连续工作了一个星期,三个模块总算都做完了。

接下来是最关键的系统集成测试。

沈良把三个模块连接起来,接上模拟的炼钢炉负载,开始整体测试。

“来,咱们模拟一下正常的炼钢过程。”沈良调整着参数。

系统启动后,各种指示灯开始闪烁。温度曲线、压力曲线在示波器上跳动着。

王明紧张地盯着屏幕:“这些数据正常吗?”

沈良点点头:“目前看起来还不错。”

但好景不长。运行了十几分钟后,系统突然出现了振荡。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ge87.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